红色艺履——百名画家走进红色重地系列活动延安站开启
艺术家在延安宝塔山前合影
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出发点,在这里诞生了我们党的重要精神——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的爱国志士,也吸引着一批批的艺术工作者来此学习和采风。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报》社策划推出的“红色艺履——百名画家走进红色重地”系列活动第二站在延安开启。
5月16日至20日,孔维克、刘丹、王新伦、邢庆仁、徐惠泉、李晓柱、朱尽晖、丁密金、管苠棡、黄三枝、李昀蹊、王平、窦金庸、鲍铁雷、曾迎春、刘西洁、孙海峰、王保安、陈仕彬、吕大江、张继刚、常朝晖、刘德扬、王犇、包少茂、周一新、赵华双、张伟、王心刚、张宪文、胡建余、程瑞鑫、刘玉国、罗葵、李志国、孙棋、黄红涛、王菽一等艺术家走进延安。此次活动由《中国美术报》社主办,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弘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延安枣园美术馆承办。
回望革命历史 重寻创作初心
“红色艺履”写生团先后参观了宝塔山、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延安大学,以及杨家岭、枣园、南泥湾等革命旧址。艺术家描绘革命圣地,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和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业绩。
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孕育了革命的种子,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每次来都画了大量的写生,从中也体验了生活。
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徐惠泉认为,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和人民的感情相交融,这是这次来延安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老党员,通过这样的一次行走、写生,使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并将这种感情放到自己的笔墨中,进一步加强信念,使创作更丰富多彩。而且深刻体会、感悟和寻找自己的初心,可以坚定文化自信,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重新出发,使创作更贴近人民、更贴近生活。
艺术家参观延安炮兵学校旧址
艺术家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前合影
坚定艺术信念 不忘责任使命
在现场写生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画笔描绘反映当时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及其做出的卓越贡献,以不同的处理方法把对革命圣地的感情融入到作品当中,最终使观者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邢庆仁表示,在建党百年之际,来到革命圣地,对艺术创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革命英雄、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这次来最大的收获和体会,以后更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生活中加深自己的艺术感悟,通过作品来展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社会新的变化,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是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李晓柱在参观鲁艺旧址后深受感动,他认为,中国美术界的先贤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和创作,完全是靠着一种信念在支撑,这些作品在今天看还是特别打动人,他们是有一种情怀,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挚爱,是饱含激情的。新中国的美术从这里起步,“文艺为人民”是中国美术长期的追求和信念,也是艺术家文艺创作的终极目标,画家创作在满足自己内心的同时,更重要的功能是提升生命的境界,使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艺术家在枣园写生
艺术家在杨家岭写生
感受红色文化 接受精神洗礼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来延安有十多次,他认为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通过公益助学、种植画家林等活动,都是感受延安精神、接受革命洗礼的过程。
王平总结道:“这次参观的宝塔山、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以及杨家岭、枣园、南泥湾等革命旧址,都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原发地。在这里,艺术家不仅采风写生,还实地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也是艺术家在未来艺术道路上再出发的起点。毛泽东在枣园发表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一系列光辉的着作,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现实相结合;南泥湾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诞生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为人民’的原则,解决了艺术创作的使命和途径等问题,如何让艺术深入生活,如何让艺术和人民密切联系起来,对今天的艺术家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和延安文艺纪念馆,可以看到当年文艺工作者学习生活的场景。这次走进延安,内容是非常丰富和具体的,在实地的参观、采风和创作中,感悟红色文化和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进一步得到贯彻。”
活动期间,《中国美术报》影像中心继续拍摄制作《红色艺履——讲述我和党的故事》系列短片。采风活动结束后,将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红色艺履——百名画家走进红色重地”写生展,用艺术家们描绘的时代新貌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艺术家参观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艺术家在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