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墨韵:我在歙县学制砚的奇妙之旅
时间:2025-05-25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当刻刀遇上龙尾石
记得第一次触摸到歙县特有的龙尾石时,指尖传来的冰凉触感让我打了个激灵。这块深藏于黄山褶皱中的青黛色岩石,在晨光中泛着类似砚墨的幽光。老师傅老张叼着黄烟斗,眯眼看着我笨拙地举起刻刀:"别急着下刀,你得先听懂石头的呼吸。"
砚魂藏在肌理中
在老张的工作坊里,歙砚制作从来不是简单的雕刻。那些看似随意的敲击声,实则在探测石料内部的"砚堂"与"砚池"。有次我误将带金星的石皮当瑕疵打磨,老张急得烟斗都掉了:"这可是龙尾石的'凤眼'!留着它,研墨时能看到星辰流转。"
- 采石阶段:凌晨三点的采石场,矿工们仍遵循着"见血封矿"的古训——一旦石脉渗出水珠就立即停工
- 相石诀窍:用浸透茶油的棉布擦拭断面,真正的好料会浮现出隐约的"罗纹"或"眉子"
- 养刀秘法:雕刻不同纹路需要特制的"梅花凿",刀刃要蘸着米浆反复淬火
古法中的现代密码
你以为传统工艺与科技绝缘?在复原宋代"荷叶砚"时,我们用3D扫描发现了古人设计的精妙:砚池15度的倾斜角,竟完美契合流体力学原理。有位收藏家曾问我:"现在都用钢笔了,制砚还有意义吗?"我指着正在设计砚台造型的00后学徒:"没发现吗?这些天然纹理正在变成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元素。"
墨香里的时空对话
完成人生第一方砚台那晚,老张破例让我用古法试墨。当松烟墨在亲手雕琢的砚池中化开时,墨香里似乎浮现出李廷珪制墨的身影。这或许就是徽州文房四宝的魅力——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反而更渴望这种能触摸时光的仪式感。有位书法家朋友说得妙:"歙砚最动人的不是雕工,而是能让每个笔触都带着山河的回响。"
最近工作室新来了批"特殊学员",有带着单反的网红博主,也有研究材料学的教授。看着他们对着石料又摸又拍的样子,我突然想起老张的话:砚台制作从来不是怀旧,而是让古老智慧找到新的容器。就像此刻,阳光正透过窗棂,在我未完成的砚台上描出金边,仿佛千年前的徽墨匠人,正与我共用这方工作台。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