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尾挂书法字好吗?
一、床尾挂书法字好吗?
卧室是休息的代表,是安宁的场所,要求营造一个温馨、舒适、整洁的环境,所以卧室的画要求以和谐、和睦、喜气为原则,色彩温暖、明亮而不张扬以温馨、看的舒服为宜。
可以张挂内容健康向上,修身养性的书法作品。比如张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采菊东篱”等文人气息较浓的四字横幅书法,也可以张挂唐诗、宋词、元曲等描写自然风光、景色的诗词书法作品。不要用电脑上设计的毛笔字,建议要有一定书法功底的人亲自书写,并且要有作者落款、钤印,并进行装裱,这样的书法作品才完整。建议:
1)挂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千万不要选那些太俗气的内容,如“家和万事兴”这样的就太俗,相同的挂一副“室雅人和”就好了很多。
2)同样的,天道酬勤、宁静致远这类的书法作品,也很适合挂在客厅。要是对诗词喜欢的朋友,选择一副陋室铭、沁园春雪、或是念奴娇的书法作品挂在家里的客厅,也是特别的体面,同样也非常有气势。最后也要建议大家把握好尺寸,过大或过小的书法作品挂着都不合适。
3)挂于卧室用于铭志很好的佳作是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寓意上天会按照每个人的付出给以勤奋的人们相应的酬劳。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结语:卧室的字画不宜过大,起到装饰、赏心悦目效果即可。卧室是休息的地方,挂一些文人气息较为浓厚的字画最适合不过了。
二、入门练毛笔字先练哪种字体好?
个人观点:入门练毛笔字要先从隶书练起。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王羲之、颜真卿的儿童时代,零基础入门的书写练习,肯定不是他们后来创造的楷书。篆书、隶书应该是他们耳濡目染的日常。为什么要从隶书而不是楷书开始?
1,先易后难,练字从线条开始。隶书笔画以线条为主,分类少,主要就是曲线和直线两种,不像楷书那样有几十种基本笔画。
比如下图“司”,横折钩,隶书形态是曲线、弧线、圆形的,与随笔手写惯性一致。而楷书的起、承、转、折,对于入门者来讲有点难。
2,隶书结构以平正为主。
而楷书结构大师欧阳询素以造险破险为能事,其创造的欧体不适合零基础的初学者,尤其是儿童。
3,从气韵、神采层面讲,隶书的气息更接地气儿,更全民化,更心平气和。
楷书的法度森严,颜体的雄浑博大,应该是成年人或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练习的。
4,古今一致。
我们看下图中的捺,隶书和楷书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敦煌书法》第4集翰墨千秋,介绍了晚唐以后零基础孩子们入门的练习内容“上大人,孔乙己……”,现在我国大陆地区已经消失了,所幸的是,鲁迅小时候的描红纸一直被台湾学堂连续应用至今。其本意就是:练线条,识笔性,玩纸墨。
可喜的是,随着近三十年来书法界和学界达成的共识,汉简、帛书、隶书的价值被进一步重估。
隶书之前的书体被称为古文字,隶书和隶书之后的书体被称为今文字。隶书好比是母亲,诞生了三个孩子,草书,楷书,行书。
这样的共识,对当今零基础书法艺术教学无疑是一次拨云见日,对入门级练字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三、家和万事兴楷书书法作品
家和万事兴的楷书书法作品,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了。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家和万事兴楷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家和万事兴楷书书法作品欣赏
家和万事兴楷书书法作品图片1
家和万事兴楷书书法作品图片2
家和万事兴楷书书法作品图片3
家和万事兴楷书书法作品图片4
书法旋律的美
中国的汉字由点与画(线)组成,画是点的延伸,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是一枝奇特独到的毛笔,这种圆锥体的笔,由动物毛(狼、兔、鸡、羊),或植物纤维(竹、茅、藤)制作而成,它柔软而有弹性,有吸墨快速和吐墨自由的特色,对于它的妙处,汉代的蔡琶曾经说过:“笔软则奇怪生焉。”软的毛笔和钢笔、圆珠笔、铅笔、鹅毛笔这族纯类硬笔不同。
硬笔只能运用笔尖,写出的点画就粗不得,细不得,润不得,枯不得,出墨如一,缺乏变化。柔软的毛笔就迥然不同,它既能运用笔锋,又能调遣笔肚,不妨也可偶用笔根,书写可按可提,出墨可赡可容,墨色可浓可淡,且可在点画运动中灵活调节,尽性地表现点画的粗细、润枯、方圆、浓淡、重轻、起伏、正侧,产生出因人而异、因字而异、因笔而异的奇奇怪怪的独异效果。一般而言,粗的线条有壮浑感,细的线条有灵秀感,中锋线条有坚实圆润感,侧锋线条有潇洒超脱感,偏锋线条有浮躁薄削感,藏锋的线条有含蓄感,露锋的线条有生辣感。试举数例,如颜真卿书写的线条,被誉为“屋漏痕”。
“屋漏痕”并非意属浅庸的比拟,它之所以被人们衍誉千古,奉为圭臬,就在于这个比喻形象而深刻地透露了书写点画的真谛妙理:雨水渗进壁墙,下淌的水珠,顺着上墙往下延伸,土墙的表面是并不十分平正光洁的,倘使“放大”而言,则是凹凸坎坷、坑坑洼洼的,这就使水珠在行进中产生了或左而右,或右而左,直中见曲,似滞而流的水痕,这大自然里积点成线而内具微波震荡的水痕,正合契于或启迪于书法线条的表现,它“弹奏”的是一种凝重雄浑的旋律。
怀素书写的线条,被誉为“折钗股”,我们知道,在古代,金属制成的发钗,是通体圆浑,富有质感的,即轿滚是由直条而折成圆曲的形状,形态剧变,而它依旧是圆浑的,决不会像空心的麦杆,在曲折处出现扁瘪的病态,这也正合契于或启迪于书法线条的表现,但它“弹奏”的是又一种流畅激越的旋律,此外,黄庭坚的线条,一波三折,恰如险水争渡,桨击水波,特具一科,争抗冲突的意味,“弹奏”的是另一种矫健拗执的旋律。当然,对这类旋律的体会,在音乐则是通过听觉领会的,而在书法则是以视觉去感受的。但它们对于艺术心灵的冲动则是相一致的。然而,高明的画家,面对重复的笔画或形体接近的文字,抑扬顿挫,倏忽变化,仍然可以获得跌宕、丰富的回肠荡兆帆咐气的韵律。诸如,米芾在《苕溪诗帖》中书写的“山”字的三笔直画,从笔道上剖析,自左至右表现为“上细下粗―上粗下细―上下圆浑”,从笔势上讲,自左至右表现为“顺锋而下―横折向下―回锋逆下”。
如此表现,就有重而不复,同中见异的旋律感。诸如,米芾在《留简帖》里,书写有相连续的“迥避遂”三字,三字的末笔均是捺笔,倘使采用同一笔势,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嫌,而素以天机迸发、技法高妙为能事的米芾,手段确实非凡,对这三字的末笔,倘使从起笔、中宫、收笔处观察,可以发现,“迥”字末笔处理为:“很重―更重―轻灵”,“避”字末笔处理为:“轻灵―微重―更重”,“遂”字末笔处理为:“微重―较重―微重”。一字一式,移步形换,旋律变幻,耐人咀嚼。
此外,文字的点画、旁偏,以至于文字之间的“牵丝”,也能制造出缠绵柔婉的旋律感。诸如,苏轼的《寒食诗帖》中,书写有“花泥”两字,点画之间,旁偏之间,上下字之间,敦厚的笔画伴以轻灵的“牵丝”,节奏明快,对比强烈,真是敦厚而不戆拙,轻灵而不菲薄,跳跃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