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端砚的知识
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刻多么精美,如不能作研墨之用就不成为端砚了。
宋代的端砚除了十分重视砚石品质及石品花纹,讲究砚的形制同时亦十分重视端砚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宋代端砚构图非常简炼,围绕实用,实出主题。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粗中有细,重点突出,玲珑浮突,各得其所。我们再看清乾隆年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刻砚谱长宽均为31厘米,共计93开,收有宋代石砚49方,保存完好,每册首页均钤有“太上皇帝之玉”、“懋勤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乾隆五玺。并有“韬斋秘笈”印,可知曾藏于民国初总统徐世昌处)访砚谱每帧图均有文字该砚之尽、颜色、形制产地、刻工和题字的字体、释文等,有的还兼有考证。从宋砚中看到当时镌字刻铭已很盛行,形制品类繁多,刻工精巧,粗中见细。
岳飞端溪砚:一般来说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喜爱端砚,殊不知叱咤风云的沙场战将、抗金英雄岳飞(1103-1142年),在烽火岁月里仍与端砚结下不解之缘、把端砚视为珍宝,并将其刻铭言志。刻砚背面为岳飞的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砚侧镌楷书:“枋得家藏岳忠开墨迹与铭字相若,此盖忠弄故物也。谢枋得记。”砚的两侧镌刻文天祥的铭文:“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铭之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岳飞书写的行草砚铭,浑厚圆润,气雄力健,超妙入神;仿佛快剑斫阵,强弩千里;又如天马脱衔,风驰电掣。正如清康有为曰:”岳鄂王书力斫余地,非但空次绝人,其功夫亦正不浅也。”其铭文内容精辟,洗炼,寓意深刻。“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之“坚”,即坚实也;“白”者,为洁白,清白也。“磷”乃薄的意思;“缁”刀淄同义。这八个字之义乃出自《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早自乎,涅而不淄。”顾名思义为砚铭,首先是对砚石本身的赞美:“端溪石坚实久磨锋芒不退;石性纯净无瑕,石质细腻滋润。”引而言志,其意则言铭者“志节如磐石坚,抗金卫国,还我山河的意志永不可变;操守清白,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君子以文会友,以藏交友。以友辅仁,以友增智。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择时,得一缘,可益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