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流行的印香是如何制作的?
南宋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四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此四艺者,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其中的“烧香”,被誉为“一缕沉馥馨香,舒缓俗世烦忧”,说明了“烧香”在宋代文人生活中的雅趣和意义。
中国用“香”历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历代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甚至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盛唐时期调香、熏香、评香已成为高雅艺术,香道文化俨然成形。宋代发展更达到鼎盛,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文人雅士相聚品香读书,一边享受氤氲香气,一边读经谈画论道。
但宋代的香与前代大不相同,在宋代以前,香是高官贵族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宋代因对外贸易发达,海外香大量进口,香如“旧时王谢堂前燕”,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特别是一般文人的生活,香的品种逐渐增多,“印香”(又称“香印”)就是其中一种为文人、社会大众喜爱和广泛使用的香。
宋代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把多种香料捣成碎末,混在一起,用蜂蜜、白芨、蔷薇露等加以调和,封闭在容器内,埋入地下地下“窨”一段时间,然后将香料取出,做成小块的“香饼”、“香丸”或捣成粉末,作为成品使用。
宋代人们尤其钟爱花香型“燃香”,为了将花香搀进香料,宋朝人发明了一种“花蒸香”,具体制作方法是:选一种树脂类原料如沉香、檀香、栈香,切成小片或小块,称为“香骨”,将其余新鲜花朵一起放进容器密封,放入蒸锅中小火缓蒸,这样就让沉香、檀香、栈香的香气与花香混为一体,形成复合香型。当时常用于制作“蒸香”的鲜花有荼蘼、茉莉、栀子、桂花、梅花等。
而宋代“印香”的主要制作方法,是将几种特定的香料粉末连同香粉混在一起,倒入预制的木制“香模”中,把模子倒扣,形成一条连绵不断的“香带”。“香带”经晾置成型,呈现出带有不同寓意的花纹,标有时辰刻度,点燃香头,“香带”就匀速燃烧,烧到预制的“刻点”,人们就能知道到了什么时刻。宋代有条件的人们、商铺把“印香”当做时钟,尤其文人举行宴会,就会请制作“印香”的手艺人来“打香篆”,制作“印香”,既计量时刻,又以香气增加气氛。
烧香或“燃香”进入文人的生活,文人们当然不吝用诗句记录、赞美给他们带来无限情趣的香料、燃香的享受。“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阴》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中的“瑞脑”即一种香料,又称“龙脑”,即“龙涎香”,是采自抺香鲸胃中的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的香韵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说不出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无法比拟的,要比麝香长—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词中的“金兽”,即铜制兽型香炉。
生活时代早于李清照的著名词人苏轼不仅爱焚香,也爱自己调香。 他调制的“雪中春信”,据说是古代最美的香之一,能于雪天闻到梅花开之意境。这款香的诞生,有一段如同传说般的故事。
相传当年苏轼为合出早春梅花初绽时的香气,整整用了7年,一直不满意。直到宋哲宗元五年正月初七的一场突至春雪,苏轼取出御赐的羊脂玉碗,吩咐爱妾和侍女取999朵梅花的花心之雪放于其中。再将炮制好的种种香料按顺序配好,终于配好“雪中春信”。
苏轼在被贬赴海南儋州途中,还曾购买10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并作诗赞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表示焚香静坐有养生健体之功。
在宋代的上层社会,标示一天时间的时钟是用香粉做成,叫“香篆”、“香印”。其基本方法是把几种特定配料的粉末连同香粉混合在一起,倾入预制的木范内,然后利用巧劲把木范猛地倒扣在铜盆上,如此于盘底形成一条连绵回环的香粉长带。这种香粉长带呈现为各种寓意吉祥的花纹,标有时辰刻度的印记,只要点燃一头,粉带就会匀速燃烧一昼夜。于是,人们根据粉带燃烧的进度,就可以准确知道此刻是具体几时几刻。
当时,大户人家、大商铺就依靠这种芳香的时钟来报时,因为“打香篆”是技术活,所以会有专门的手艺人每天到固定主顾家里去打香篆。最有意思的是,当时举行大型宴会的时候,也会让专人在席前打一个圆径二三尺的大香篆,用这样一个特制的时钟标示一场欢宴的进度,同时以从容的香气为现场营造氛围。
宋代香印多用硬木和象牙制作并十个成套。木以乌木和花梨木最好,一套价值高达百贯。象牙更贵。对雕刻者水平也很重视。南宋无名氏《百宝总珍集》有“香印,象牙乌木及花梨,罗升,戚顺工最奇,昔日贵人大钱置,如今可作价钱低。罗升,戚顺雕者最好,大香印往日使马王并赵彦雕者最好。香印一套,计十个,往日木头者雕时,不下百千见成有,后十分难买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