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克以下的成品田黄价值高吗?
首先感谢邀请,我也说一下我的观点和见解:田黄历来是石中之王,由于其数量稀少,品质优良,故而价格也是相当高,好品相的田黄都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田黄石产地在寿山乡到高山峰之间,分为上中下坂田和溪中搁流田四个区域,产量小,因而相当珍稀难得。田黄因质佳色浓,稀少难得,尊为“石中之帝”,价格极高,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据统计,2015年拍卖市场田黄拍品总量尚不足10kg,总成交金额却高达5.26亿元,堪称资源最少,却是价值大的艺术资产之一。资源的稀有,不仅决定了藏品增值保值的基础,也彰显了艺术品收藏的唯一性,而这一点恰恰成为实现市场价值的关键。在经济放缓、市场调整的大趋势下,作为资源型藏品的田黄,就成为众多投资收藏者最为保险的选择。田黄石产自福建寿山,国家现已禁止开采。近几年市场价格一路飞涨,一克的均价达到5-15万。
没有超过这个的田黄了!
二、石印本有多大收藏价值?
如果在十几年前,一般的古籍收藏者不大会在意石印古籍。斗转星移,当下的古籍文献拍卖会上,石印本悄然登场且份额不断增加,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不过石印本种类杂,数量多,不同的石印本收藏价值差距悬殊,需要仔细加以斟酌。
适合大众收藏,宜从史料价值着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印本也渐成“古”籍。清末距今已过百年,国家修订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将“一律严禁出境”的文物年限由1795年(乾隆六十年)下调至1911年。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石印本。
石印术,这种先进的印刷技术,由于诞生的特殊年代,反映了清末民初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它们的史料价值也不容忽视,这是石印本收藏和增值的闪光点。
虽然石印本的存量较多,其艺术价值跟木刻本也不可比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稀古籍散佚后,石印本也成了不错的选择。
一些著名的藏书家也收藏石印本。著名明清史专家、版本目录学家和藏书家谢国桢先生在《江浙访书记》中就说,他以明崇祯刻张溥《七录斋集》六卷本换到1925年上海文瑞楼的石印本《吴友如画宝》13集26册。这套书描绘当时的市井风情和众生相,鲁迅先生也曾称赞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资料性。
选藏宜成系列,升值空间更大
目前,石印本是拍卖会上价格比较低的种类,而且赝品较少,正是古籍收藏爱好者入门的首选,也是收藏的好时机。但石印本种类庞杂,数量极多,哪些石印本有收藏和投资的价值呢?藏家们应关注那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早期本子和有学术、史料价值的文献。
近代著名藏书家赵元方在书目清单中,会在石印的书后有的注上“好石印”,如《三国演义》、《水浒》、《聊斋》、《西游》,有的则无注。这说明石印本有好坏之分,收藏者应注意。
石印本的收藏,首先应关注那些由著名书局印制的品相好、版面清晰,有学术、史料价值的文献,如点石斋、墨海书馆、扫叶山房、上海书局等。这些书局规模大,声誉好,在选本、校勘上都下过工夫,错漏少,质量好,出的书。
以清光绪31年内府印的石印本《钦定书经图说》为例,其版式阔大,印刷精美,很受追捧。十几年来几乎每年都能在拍场上见到它的踪影,起初底价基本都标在0.8万至1.2万元,成交价从未超过2万元。2007年,上海国拍春拍中,3万元起拍,8.25万元成交。 2011年北京卓德春拍,以27.6万成交。
其次,可选择以著名宋元善本、明清版画为底本影印的石印本。这些书底本往往稀见,甚至已经散失,作为它们原貌的翻版,艺术价值是一般版本所不能代替的。
再者可选择清末民初名人的日记、书信、游记、文稿类石印本。这些书出自同时代之名人,都属“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范畴,具有“名家原版本”价值。也可选择那些印数又不多史料价值较高的石印本。
另外,像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几类印刷品也比较值得收藏。这方面的石印本有画报类,如《点石斋画报》、《神州画报》、《舆论时事报图画》、《申报图画》等。小说、版画类,如同文书局的《尔雅图》,《耕织图》、《佩文斋书画谱》、《茜窗小品》等。特别注重一些特殊石印的古籍,如多色印刷等。地图类,如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江西全省舆图》。报纸类,当时石印了大量的报纸,如《时务报》、《经世报》、《实学报》、《蒙学报》、《格致新闻》、《工商学报》。这些报纸、画报、杂志,就是当时的文献资料,人们很少可能有意识地完整保留。如保存至今,非常珍贵,现在市场上也难见成规模的。
收藏时要做个有心人,像这些具有史料性质的石印本,如果一件件是独立的散本,可能价格不是很高,但如果能形成系列专题收藏,升值空间就不可估量了。
综上所述,石印本收藏特点:
——总体价格尚偏低,赝品较少,适合入门
——反映清末民初的社会现状
——按门类成系列的收藏,升值空间大
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方法,是德国A。逊纳菲尔德(1771~1834)于1798年发明的。它是根据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创制的,其基本程序是:先将文稿平铺在石版上,上面涂上脂肪性的药墨,使原稿在石版上显印出来,然后涂上含酸性的胶液,使字画以外的石质略为酸化再开始印刷。因酸化的石材受水拒墨而无色,未酸化的部分不渗水着墨而显色,这样便将字画按原样印在空白纸页上。
清末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出现的大小石印书局多达百余家,石印印书局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石印的地位逐步被更为完善的铅印所取代。
目前来说,石印本价值较低,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石印本根本就没有价值,但从收藏角度来说,一些精印古籍(选用著名底本精刊精制)或石印本的原手稿,都还是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