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琉璃有收藏价值吗?
【文藏来答】古代琉璃在国内收藏圈逐渐受到重视,惊现一抹迷离的光彩。“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是佛家追求单纯宁静、澈照四方的心境,也展示了琉璃这种材质特有的魅力。
古代所称“琉璃”是现代玻璃的范畴,只是配方不一罢了。玻璃古时被称为 “璆琳”、“陆离”、“琉璃”等,是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也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玻璃器在古代一直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那光亮透明、晶莹润泽的特质曾令古人无限迷恋,被视为无价之宝追捧或相互炫耀。
玻璃的制造工艺较为复杂,是人类早期科技文明的代表,影响了显微技术、天文技术等众多科目,可以说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如今举目环顾,玻璃的应用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正因为其过于常见,我们反而容易忽视它们的价值。
西周-春秋时期费昂斯琉璃珠串
中国有三千多年的琉璃发展史,虽受到玉器、陶瓷等行业的影响未发展成主流,但鲜明的民族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玻璃史上深受瞩目。玻璃艺术在西方一直是主流的收藏项目,价格不菲。从现今出土的中国古琉璃资料看,受数量少、器形小、陈列观赏性差等原因的限制,一直未受收藏界重视。静静考量之后,你会发现中国玻璃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等价值空间。近年来,国内多家以玻璃为主题的博物馆相继问世,也可看到玻璃收藏的一种趋势。
古琉璃之审美演变
古代艺术品都有其明显的年代特征,古琉璃亦是如此,所以必须提及琉璃艺术的审美演变。我们知道,一件玻璃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创意与艺术性。作为一门表达思想的技术,纵观中国古代玻璃史,玻璃从商周时期的起源、战汉的辉煌、魏晋的动荡、唐宋的演变、元明的延续、清代的复兴,无一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权、科技文化、经济外交等因素紧密吻合。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自玻璃起源时就有仿玉倾向,并一直贯穿整个发展史。较西方艺术偏重外在形态而言,东方的审美情趣更加含蓄,中国古代的玻璃器大多素雅内敛,注重内在张力与含义。当然,不同年代的玉器制作风格有异,琉璃也是如此。
周朝是一个讲究礼制的年代,当时祭祀有六器:璧、琮、珪、璋、琥、璜。其中璧、璜等也常被作为瑞玉佩戴。西周-春秋是中国琉璃的初始发展期,玻璃配方不稳定,因此颜色不够纯净,气泡繁多,器物大多不透明,珠管造型也极为素简。
春秋至战国时期经济繁荣,百家争鸣。这个年代的玉器刀工精美,线条流畅,主要纹饰是龙、凤、谷纹、柿蒂纹等。半透乳状的铅钡玻璃材质温润有加,琉璃璧以谷纹居多,琉璃剑饰多见柿蒂纹,做工严谨,显得精神气十足。其中以楚国出土琉璃璧最多,可知当地以玻璃生产来弥补玉石资源的不足。战汉时期以玻璃工艺制作这些礼器或者饰品的器形功用,均与玉器一致。简洁的礼器造型被古人赋予了神秘的力量传沿至今,现代人佩带的平安扣即来源于古玉璧的造型。
战国陶胎彩釉蜻蜓眼珠
战国蜻蜓眼玻璃珠是古玻璃器中最经典的类型,结合“缠芯法”与“镶嵌法”制成。多见蓝、绿、白色玻璃胎,表面嵌黄、白、蓝色相间的多层圆环眼饰,形似蜻蜓的复眼,因此俗称“蜻蜓眼”。这种珠饰虽来源于埃及,但极富创造力的战国工匠将蜻蜓眼工艺演化到极致,孕育出独特的中国风格。色彩布局规整大气,使之成为当时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秦国一统天下,使各地工商贸易及文化交流更为发达。汉代张骞开辟史称“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使长安经中亚直通罗马。再加上北方草原通道、西南佛教通道、南方海上通道等其他路途,极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商业的交流。 汉代玉器豪放博大,以汉八刀工艺最为人称道,琉璃蝉、握猪、翁仲等均采用同样工艺。汉代的琉璃璧多见蒲纹,剑饰多见兽面纹,较战国更加粗犷爽直。
汉代蓝绿色琉璃含蝉与鼻塞
汉代至三国魏晋时期,各地的汉代墓葬均有考古出土的罗马玻璃器,如碗、杯、盘、瓶等。说明当时对外交流甚多,在器物风格上也相互受到影响。这时期的玻璃实用器种类极为丰富,除珠管配饰之外,还有玻璃容器、聚光镜、平板玻璃窗等器物。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最发达开放的时代之一,扩疆内治,外交广泛。唐代玉器的特征是极具创新精神,颇具浪漫色彩又不失法度。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尤其是佛教色彩浓厚,如重视彩绘、鎏金等工艺,多飞天、胡人等造型。唐朝的陶瓷业得到极大发展,南方青瓷、北方白瓷成为日用容器的首选。而宫廷多用金银器皿,玻璃器大多进口。如河北定县静志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礼佛用玻璃器都是进口产品。从这些情况可见,当时国内玻璃器的制造非常受限。唐代虽有本土制作的琉璃珠饰、佩饰、带銙、簪钗等出土,但从资料上看数量并不多。
晋唐时期五彩琉璃珠串
宋元辽金时期世俗风行,达到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玉器受到写实花鸟画影响,多以秋山春水、童子花卉为主题,形神兼备。华丽的珠翠装饰在宋代成为风尚,使本土的琉璃吹制与灯工技术在民间流行。除瓶、壶、盏等玻璃容器外,簪钗珠环等首饰产量极大,很多史籍上都有民妇使用玻璃簪钗的记载。另外,宋代还出现了大型的玻璃制品,如史料记载“五色琉璃苏灯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琉璃灯山其高五丈”等,说明当时玻璃业的应用颇为广泛。
明代涅白色琉璃带板
明代的琉璃被称为“药玉”,因疆域内玉材匮乏,玉器雕刻也以“粗大明”见称,故而药玉能替代真玉进入舆服制度。那时的百官朝服,三品以上可佩真玉,四品以下佩药玉。如江苏扬州史可法衣冠冢的药玉带饰,香港关善明先生收藏的药玉组佩等。至今,从南北方的很多传世品可见明代玻璃业以珠饰、耳饰、发饰为大宗,产量大、品种多、流传广。可见的薄胎吹制产品较少,估计还是未能克服国产玻璃质脆易损不耐用的弊端。从已发掘的山东博山元明玻璃作坊遗址,及明代《颜山杂记-琉璃》记载可知,当时玻璃制品多进贡宫廷,部分远销边陲,还有专供出口的产品,销售范围极广。
清代点彩琉璃手镯
由于受到皇室的重视,清代成为中国玉器文化最后的高峰期,乾隆工成为精美刀工的代名词,玻璃器也是如此。康熙朝引进西方的玻璃工艺与人才,在造办处设立皇家玻璃厂,使国内玻璃制造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达到了战汉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期,其中以康雍乾三朝最为鼎盛。至乾隆朝,玻璃工艺有点彩、洒金、搅胎、雕刻、磨花、描彩、描金、戗[qiàng] 金等,而玻璃套料、金星、画珐琅等技术更是无可匹敌。这个时期的宫廷玻璃艺术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以西方的技术搭配中国传统的造型、色调处理,其华丽足以媲美西方各国同时期的玻璃艺术品。
民国喜上眉梢纹银饰琉璃瓶
至清末,全新的玻璃制品成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玻璃从欧洲大量进口。而后进入国内的工业化生产之路,一直发展至今。但是寻常的平板玻璃及玻璃器皿并不能列入玻璃艺术品的范畴,大批量也就是低廉的代名词,这类工业产品并没有内在的精神表现。
古琉璃之艺术感悟
工艺技术和材料是艺术家表达美学观念和人生感受的工具,所有作品都会铭刻民族文化的烙印。西方艺术利用玻璃材质特有的透光性,以相应的造型与制作技巧,利用光线的配合,展现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东方的琉璃具有浓郁的吉祥文化情结,可感悟到宽容、含蓄、谦和、凝练等传统意味,以及历代宗教文化对世界的认知及探索。
人生在世,当内外明澈、净无瑕疵。“琉璃”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更代表了一种精神和信仰,你我当共同珍惜!
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