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山一日游作文500字
一、马耳山一日游作文500字
马耳山一日游 今天是2014年5月2日,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们今天教育的小学员们一起来到马耳山,进行一次盼望已久的春游。 坐车时,我十分激动、兴奋,想象着马耳山的样子。 到了,终于到了。我们下了车,走了一段山路,就来到采草莓、蘑菇的地方。突然,我发现很多家长和同学围成了一个圆圈,不知道在干什么。我挤了进去:哦!原来是一位植物专家在给大家讲解关于草莓的知识。我又学到了很多知识,十分高兴。听过了知识,该去采草莓了。一进草莓大棚,我便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红红的草莓,绿油油的叶子,好美的田园风光!可惜,今天的草莓成熟的不太多,一些泛青的草莓,羞答答的,躲在草莓叶子里,好像在说:“别让我离开妈妈,我还没长大。”草莓温室的主人也一再强调,不要摘没成熟的草莓,所以,我只摘到了几颗红彤彤的草莓。但,那是我亲手摘的,所以,我很开心。 哇!刚刚进入蘑菇棚的我惊呆了:蘑菇又多又大,可以算是“巨无霸”了吧!这是我们在菜市场看不到的景象。蘑菇棚里十分泥泞,很不好走,但我想: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嘛!所以,我走在泥水里,坚持着采了很多蘑菇。呵呵!终于到了我最期盼的时刻——吃农家饭啦!没办法,谁叫我是一个小馋猫呢!“农家饭这么丰盛?”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炖芸豆、有酸菜、血肠等等,哦,今天我可以大饱口福啦! 吃饱了,该去爬山了,听老师说,在上山的路上,藏了许多“终极宝藏”呢!我们一窝蜂地冲上了山,用鹰一般灵敏的眼睛寻起宝来。我和姐姐什么都没有找到,但我觉得,开心才重要! 一天结束了,我非常高兴。今天过得既充实又愉快,何日能重游?
二、齐长城的介绍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齐长城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它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之中,虽沿线有平谷之地,但多为山岭,长城依山就势而筑。其建筑宏伟,规模壮观,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2012年12月,“齐长城文化带”已经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三、马向阳下乡记的拍摄地是哪里
涌泉齐长城_马向阳下乡记拍摄地地址
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涌泉村
行车路线:张店_淄川_洪山_西河_东坪_淄河_幸福_涌泉风景区
四、长城城墙有什么特点
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 除以后朝代加修的城关之外,石砌城墙的石块,未见人工凿痕。图为疙瘩岭上2000余年前的片石墙体,残高3.8米,保存如此完整,其垒砌技术之高令人惊叹! 石砌城墙以其修建位置而言,有两种基本构筑形式:有的沿山脊以石垒砌成宽4—7米的双面城墙。如长清北麻套北山、章丘与莱芜间的秋水峪顶、考池崖一带都属这一类型。图系考池崖双面石墙遗迹。 然而,更多的石城墙并不修筑在山脊顶,而选在山脊面对敌方一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1—2米厚的单面石墙,石墙与山脊之间填土或碎石,形成外侧城墙高六、七米,内侧墙高仅1—2米的居高临下之态势,收到易守难攻并且省工节料之效果。附图分别为锦阳关以西城墙外、内两侧视图。 此外,在长清的陡岭子山上发现50米长双层城墙,即在城墙之外侧又筑一层外墙,两墙相距仅2—3米。三股峪北山有锯齿形城墙,即城墙外侧每隔10米左右即有一处呈三角形突出,似为加固之举,这段城墙长近300米。
丘陵地以及土城墙与石城墙交接地带的城墙,多土石混筑。形式有三种:一是如前所述,外侧单面陡墙内侧填土石的形式;二是内外两侧各砌1米多厚石墙,中间夯填土石而成。附图为西峰关处城墙遗迹,两边砌石墙中间填土石尚可辩认. 沂山至穆陵关、安丘与沂水边界一带多采这种形式;三是在第二种形式的基础上每间隔7—10米中间加横墙,形成格子状的石砌墙骨架,中间夯填土石。这种形式多用在山坡上,既节省石料又可加固两侧石墙,还能防止泥土流失。诸城的马山至北山一带的城墙就是这样的。 纵观千余里齐长城,建筑在横贯山东大地泰山、鲁山、沂山、五莲山山脉上,这是一道群峰耸立,峻极重叠,沟壑纵横,跌宕起伏的天险。而在像泰安、历城、莱芜、章丘接壤的四界首、蒿滩等地海拔600米至800米本来就险要的高山上,仍然修筑石城墙,使这一军事钜防险上加险,难以攻取。
充分利用山险墙。
修筑长城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聪明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因地制宜、节时省力的办法。充分利用悬崖峭壁山险墙即是一例。在十数米乃至数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因无法攀登而不再在其上砌筑城墙。这种情况,齐长城全线用得很多,短的数十米,几百米,长的达千余米。附图为莱芜博山交界处双堆山南悬崖。
考察中,更重要的发现是有些地段未筑城墙而以“山险”代替,解开了历史文献中之谜底。 关于泰山的长城,《正义》引《泰山郡记》称:“泰山西北有长城”,又引《括地志》:长城“缘河历泰山北岗上”。
雍正《山东通志》记载:泰安县境长城“在县北泰山之阴,与历城接界”。
很多人据此理解为齐长城城墙砌于泰山北岗上。而经实地考察,齐长城确实未经过泰山主峰,它自泰山西北,经泰山之阴迤逦东去,但城墙只修筑到泰山西北的钉头崖,其以东的老鸹尖、摩天岭、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带的“泰山北岗”,长达30华里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险峰代替城墙,并以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为屏障,步兵车阵是无法逾越的。附图:摩天岭至牛山口一带岭脊,其上没有城墙。
再如博山境东段长城。乾隆《博山县志》:长城“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逾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即沂山)”。道光《沂水县志》、光绪《临朐县志》都记载东泰山及其以东有齐长城。但从“逾淄水”到东泰山(沂山)的190多华里间,未提及长城具体走向。这次实地考察证实,齐长城遗址在城子村(古城)逾淄河,东到三泰山止,而从三泰山以东虽有黑虎、油篓、雁门等诸“寨”而无城墙,直到沂源县大崮、小崮之东才见城墙遗迹。这是因为据粗略统计,在南自鲁山,北至三泰山,东到大崮,南北36华里,东西28华里范围内,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2座,当时车马厮杀的冷兵器战场是难以在这“博山”之中摆开的,况且南有海拔1108米的鲁山屏障。因此,用山险代替城墙不无道理。 齐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之一。它在中国长城建筑史上,首开“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先河。 像齐长城如此庞大恢宏的工程得以修建,得益于齐国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上述齐长城的战略设防、建筑技巧等又无不归结于齐国科技发达和军事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诸多著名军事家,它为中国历代长城的修建开创了先河,对中国长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