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毛笔工艺有怎样的发展?
在元代,宣笔的声名地位逐渐由湖笔代替。湖州产白山羊,这种羊毛长而色白,尖端锋颖长而且匀细,性柔软,特别适宜制作长锋羊毫笔。
长江三角洲气候湿润,水草丰美,这里饲养的一种白色山羊,所产的山羊毛毛色洁白似玉,毛杆粗细匀称,锋颖细长嫩润,透明发光,历来被推为制作毛笔的佳品。
这一时期,特别是太湖沿岸的湖州、宜兴、无锡、苏州等地区所产的白山羊,其羊毛质量更是出类拔萃,为优中之优,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湖笔”。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发展,追求以书入画,注重绘画笔法的写意,这种绘画用笔方法必然要求所用笔锋要软硬适中,弹性适宜,且储水量大,这些特性恰为长锋羊毫笔所具备。因此湖州所产长锋羊毫笔,适应了当时文人画家的需要而声名鹊起,成为湖笔最具特色的品种。
元代,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二是宋末元初,大量的笔工迁往湖州或徽州,以避战乱。三是湖州地区制笔的历史悠久,原材料丰富。由此可知,太湖地区的书画家对笔工的提携,作用不小。
据文献资料,湖州一带,家家制笔,笔工不计其数。所谓“浙间笔工麻粟多”。当时,湖州笔工不但最多,而且声名最著。在元代,湖笔延续了宣笔的传统,主要生产紫毫笔及兼毫笔。
在元代,湖笔笔工在文士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冯应科,其次便是陆颖、陆文宝、陆继翁了。
湖笔笔工驾舟往来南北,又与文人交厚,于是便有相善的文人托笔船给远方的亲友捎带书鸿。
元代毛笔制作还使用了剔犀工艺。剔犀是指用两种或3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起来,至相当厚度后用A剔刻花纹。由于A口断面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与其他雕漆效果不同,故称剔犀。元代剔犀工艺发展到至高的水准,为后世所不及。
元代存世文物中有一支剔犀心形纹毛笔,长21厘米,以黑漆为面漆,中间以红漆两道,色感稳重深幽,用A圆润婉转,打磨平整精到,整体曲线柔和,透露出一种沉静华贵之美。心形纹饰乃是剔犀中最古老的一种剔刻纹饰,早在南宋时期已经普遍使用。
此笔自笔套起,由上而下贯穿相应的心形纹装饰,而在握笔处用卷草纹作突节,手感舒适,连贯有序,一气呵成,而无唐突牵强之感。既体现出元代剔犀工艺大气、敦实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当时制笔工艺的高度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