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蜀文化"的文章?
蜀文化渊源
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在距今2500前的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古城遗址,是目前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表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鸟头形勺等器形为代表的这类文化遗存,在川西平原是自成体系的一支新文化。”从而证明,远在西周以前,川西平原就有一支与中原文化有别的、地方特色浓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
古蜀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较为宽广的地域文化,它是由一个“中心”、四个“板块”构成的,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为中心,并由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和蜗江上游四个部所组成,它在江汉与二里头夏文化相遇,在陕南与商文化相遇,在渭滨与周文化相遇。
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200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的奇迹。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蜀文化渊源]
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在距今2500前的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 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古城遗址,是目前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表 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鸟头形勺等器形为代表的这类文化遗存,在川西平原是自成体系 的一支新文化。”从而证明,远在西周以前,川西平原就有一支与中原文化有别的、地方特色 浓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
古蜀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较为宽广的地域文化,它是由一个“中心”、四个“板块”构 成的,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为中心,并由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和蜗江上 游四个部所组成,它在江汉与二里头夏文化相遇,在陕南与商文化相遇,在渭滨与周文化相遇 。
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2000多年前修 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 的奇迹。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 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群星建言蜀文化
本报讯 谢芳、张铁林、姜昆……一拨在荧屏上常见的明星,昨(29)日齐现“影视戏剧艺术家书画展学术研讨会”。然而,无论是谈笑风生的姜昆还是优雅出众的谢芳,都脱离了他们的老本行影视,转而谈起了书画艺术。
话题是从张铁林的写生日记《成都茶馆》说开的。作为专业书法家的曾来德首先肯定了影视人介入书画领域:“演艺造就了明星,‘明星效应’对书画的传承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也认为,书画与影视都属于艺术范畴,彼此能够互相渗透。
张铁林认为,检验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低,标准是市场,“裁判员”是观众。《成都茶馆》就是张铁林80年代在成都拍电影时的“日记”,而记日记习惯,已随他30多年了,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他一改钢笔为毛笔。既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又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成都茶馆》把与会者的话题引到了成都的文化内涵上。来自北京的与会专家众口一词:有深厚的蜀中文化积淀的成都,不仅要有承传意识,更需要在今天增加内涵,成都遍地都是文化,满街都是故事,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我们应当利用这些文化财富,打造现代成都文化,要海纳百川,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让开放的成都引进更多文化意识与艺术成果,注入新激情,体现时代节奏。王岳川教授以关注家乡的饱满激情,提出了关注生态文化发展与人文精神发展的中肯意见。
论都江堰与蜀文化的关系
都江堰创建于两千二百多年前,至今不衰,是一重要水利工程与珍贵文物的结合体。都江堰创建之时,正是蜀文化继续发展之时。蜀文化中的水利科学、宗教意识、神话传说,在都江堰身上都有反映。通过对都江堰的研究,我们可进一步认识蜀文化的内涵。
一、李冰建堰时对蜀神的借助
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的映证,李冰在带领蜀人创建都江堰时,曾大力借助于蜀文化中的宗教意识、神话传说,来号召、组织、鼓励蜀人,来指导水利建设。下面即将谈到的都江堰工程布局指导思想、一系列的镇水石神,都是其内容之一。这里先看在创建都江堰之初,李冰是怎样利用蜀神的。
《蜀王本纪》说: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阀,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①《华阳国志・蜀志》载此事详而完整,曰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阀,因号天彭阀。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 璧沈濉:盒耍故拐呒乐李冰在修建都江堰之前,在勘察堰址时,首先宣称他仿佛若见神,接着在江边建立庙祀三所,隆重祭祀蜀人信奉的有关神灵。天彭,是古蜀方言,最早或是古蜀人一支、或数支的部落之名,在他们的居住处逐渐出现天彭之称,今灌县、彭县、汶山、松潘等地皆有叫天彭之地。汶山,又叫蜀山、渎山。包括整个岷山山脉在内,都江堰渠首附近的湔山(唐代以后又名玉垒山)也在其范围之内。湔氐,今灌县、彭县西部地区②,此指令都江堰渠首附近。李冰在江边立把祭祀之事,曾有人表示怀疑,把它列入神话范畴。此事虽有一些神秘色彩,但在当时确属事实,确曾发生。《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天下之后,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将各地所信奉所祭祀的、并有利于秦统一的名山、大川之鬼神编排为序,上奏朝廷,统一规定祭祀级别和祭礼。当时全国四十六郡,经朝廷议定通过的,只有十八座,蜀郡就占了二座:渎山,蜀之汶山;江水,祠蜀。
古代蜀文化属西南夷文化范畴,大量考古、民族资料证明,早期西南夷文化中的祭祀,都是野祭(即设祭神于野外丛林之中、坟墓之旁、山洞之中,而不庙祭。蜀王开明九世吸取了秦文化的因素,设青、赤、黑、黄、白帝五庙③,仅限于宗庙,未及山川鬼神。《封禅书》所载渎山、江水二祠,显为秦人所立;并从他们能够顺利地得到中央政府承认这一点看,当为宫府所立。从文献记载看,在秦统治蜀地期间,仅李冰时立祀三所,可进一步认为渎山、江水二祠皆是李冰所立。渎山祠,祭汶山山神,具体位置已不可确考;从当时的形势看,我们认为都江堰渠首以上不远的岷山山脉上,即在湔山上。江水祠,又叫江渎祠,据唐李泰《括地志》等文献,在成都县南八里,具体位置在当时的流江(检江)岸边;该庙至明清仍存,历代多有记录,据说毁于民国初年。李冰所立江神,本是男身,这从他岁取民女二人和李冰欲嫁女与他的传说,便可看出;但到后来,江神竟变成了女身,亦是趣活。李冰立的另一祀,我们认为是望帝祀,祭蜀王杜宇,在今灌县二王庙处,《灌县乡士志》说:西路古有望帝祠,旧址在今崇德庙(即今二王庙);齐建武时(494一497)益州刺史刘季连移望帝祠于郫,原祠改祀李公,相传至今。《岷阳古帝墓祠后志》也说:蜀人祀李冰,考其遗迹,灌口之李冰庙即杜宇之故址,齐建武中自灌徙郫。
李冰祭三祠,用中原祭礼的最高级别,祭用三牲(羊猪牛)。硅璧沉澹逦攀穹窖裕复箐鑫孝伲资υ诩漓胍鞘胶臀璧负螅种械纳衿魍蓁低度氪箐鑫兄小!端滴摹罚灵,巫也,以玉事神。”秦《诅楚文》一开头便说“大秦嗣王敢用吉玉宣璧……”古代蜀人也以玉器为神器,在早期蜀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广汉,曾出土大量玉器⑤,我们认为其中不乏巫师使用的神器。
李冰同时立三祠祭蜀神,其规模、其气魄、其影响,显然都很大。李冰的这些作法,有何目的、有何功能呢?首先,这是欲向蜀人说明他与神有特殊关系,他能仿佛若见他们,甚至欲说明他就是神(这在他与水神相斗的传说中表现得更清楚)。其显示功能,是说明他尊重蜀人的山神、水神、祖宗,并试图争取这些神灵对他的支持。其潜隐功能,则是向蜀人表现他与蜀神之间的谐合,说明建堰已得了蜀神的许可;既然他与蜀神已取得了妥协,一般百姓就更应支持。这种仪式,还具有在蜀人心目中改变李冰身份的功能。本来,李冰是一个外来统治者,是秦国势力统治蜀土、秦文化统冶蜀文化的代表,但通过大祭蜀神,使蜀人意识到李冰已接受了蜀文化,由秦国派未的统治者,转变成了自己认可的首领。单独看,是否要设这么多蜀祠,是否要举行这么隆重的祭礼,是否要采用这么高的级别,似乎都是小问题;然而把它放在秦在巴蜀的整个统治大业中看,把它放在建堰大业中看,就会发现它具有协调科学与土著宗教的关系,借神力统治蜀人、借神力号召、组织大家建堰的整合功能。李冰这些带有巫术性质的作法,与蜀人的传统巫术、原始宗教都相符,易为蜀人接受。
二、都江堰的建堰民族
要认识都江堰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搞清都江堰的建堰民族。
蜀地本属“西南夷,故张仪说蜀国是戎翟之长①。秦、西汉时期,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整个蜀地居民,以土著民族为主,外来移民只是极少数。近年在成都、郫县、新都、双流、广汉、绵阳等地发现的大量船棺、大量典型的蜀文物,以及在成都十二桥发现的干栏建筑等,都证明了土著在蜀地的广泛分布。在灌县发现的东汉石棺上,有干栏式房屋纹饰,说明灌县在东汉还居住着大量的土著民族。西汉王褒《僮约》说他在湔氐买了一名叫便了的髯奴,从他喜爱“夷蹲、多髯和他的名字看,显然是一土著民族。1966年在郫县犀浦发现一东汉残碑,①碑文表明当地居民普遍蓄奴;从那些奴隶的名字看,也主要是当地的土著民族。我们曾经指出,包括今灌县、彭县西部地区在内的湔氐道居民,主要是氐人。③汉晋时期,氐人以杨为大姓。晋张华《博物志》卷三说:蜀山南高山上有物,如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P,一名化,或曰锻P,同行道,妇女有好者,辄盗之以去,……为室家……有子者,辄俱送还其家。产子,皆如人……及长,与人无异,皆以杨为姓,故今蜀中西界多谓杨,率旨锻P化之子孙,时有P爪者也。汉晋时期,留居平原上的氐人普遍汉化,仍以杨为大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大姓有杨氏,武阳(今彭山)大姓多达七杨,什邡大姓有杨氏,郫县有杨伯侯,新都有名士杨厚等,他们中有不少氐人的血源。从有关资料看,氐人杨氏与都江堰的关系最密。
五代著名学者杜光庭在《治水记》中说:杨磨有神术,于大皂江侧决水壅田,与龙为誓者。磨辅李守,江得是名,嘉阙绩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水经。江水注》也有相同记载。湔堰即都江堰,穿羊摩江即《治水记》所说于大皂江侧决水壅田,大皂江即岷江,江西即岷江西岸地区。根据这些记载可知,杨磨曾协助李冰治水,并重点担负了穿羊磨江及与龙为誓两项任务,最后为了纪念杨磨的功绩,将他负责领导开凿的人工渠命名为羊摩江。这个杨磨,从他与龙为誓,即《华阳国志・蜀志》所载与江神要(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的情况看,当为土著巫师,也是当地民族的首领之一。从其姓氏看,应是氐人。又相传为李冰之子的二郎”,又称杨二郎。明吴承恩《西游记》说二郎庙食灌州灌江口,由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所生;据《封神演义》,杨二郎叫杨戳。二郎的塑像,最大特征是三目,中间为纵目,这也与《华阳国志・蜀志》载蜀地西部有作石棺石敦的纵目人的记载相吻合,又二郎架鹰牵犬,“踏弩张弓与氐人的猎人形象也相吻合。传说中,二郎事迹甚多,最主要的是协助李冰治水。二郎当然只是一个神化人物,剥开神话的外衣,它却反映了当地土著民族氐人曾协助李冰治水这一历史事实。李冰治水时,在成都“二江”上修建的七桥中有夷桥,又称笮桥③,也表明李冰曾调动大量土著民族参加治水活动。
三、都江堰工程中的蜀文化因素
有比较才有鉴别。把都江堰工程与古代中原地区的水利工程相比,便容易看出二者的差别。古代中原地区,在传说中鲧的时代,治水以塞为主;到大禹时代,又发展为以疏导为主,实行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即视地势高低,疏导川流薮泽的积水,主要目的是防洪。这在先秦时代的中原地区,一直视为先进的治水方法,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如周厉王时的召公、春秋郑国的子产,还主张用这种疏导方法来统治百姓。与中原水利工程相比,都江堰工程在构思设计上、总体布局上,以及若干具体技术上,皆独具匠心,自树一帜,浓具地方文化特征。
古代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阴阳五行学说,主张人与自然的协合统一。汉代蜀学的集大成者杨雄曾在《太玄》第四中说:“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其所循也:大则其体也,壮其所循也:小则其体也,瘠其所循也,直则其体也,浑其所循也;曲则其体也,散故不俱。凡事不论大小曲直,都必须循其自然,都江堰工程的基本特征也正在于此。杨雄还总结道:水顺则无败,无败故可久也。都江堰的若干重要工程,如鱼嘴、百丈堤、飞沙堰等,其特征皆是顺水势而非逆水或阻水。都江堰的主导思想是变水害为水利,主体布局特征是无坝分水、壅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主要效能是综合利用,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相结合,最大特征是历二千二百多年经久不衰。
都江堰工程中的若干重要技术,如笼石技术、鱼嘴技术、火烧崖石凿崖技术、都江堰渠首和有关河渠上的若干索桥建筑技术,都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传统技术,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和民族文化特征。都江堰的一些古名,如离堆、湔堰、湔绷等,也具有地方文化特征。都江堰工程中,鱼嘴、飞沙堰、离堆、“二江彼此依存,互为制约,缺一不可;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说正是阴阳五行的物莫无合、各有阴阳、彼此相生相克学说的绝妙应用。都江堰工程中讲究以水排沙,壅江飞石,正是阴阳学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学说的具体表现。都江堰工程中,按不同季节“分四六进水,即在汛期内江吞进四成水,枯期吞进六成水的功能,正是阴阳学中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②的形象解释。
都江堰工程中,一系列镇水石神尤为引人注意。在渠首,李冰设计了三个奇怪的水则――石人。《华阳国志・蜀志》说: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三个石人,分立于岷江、内江、外江三江交叉口,实际上是三个水则,可观察、测定水位。当时我国古代度量衡早已发展成熟,若直接刻标尺干崖边,既简单省事,又便于观察,李冰为何去简就繁,改用石人呢?
李冰还在渠首埋石马,作为“深淘滩”的标准。宋《堤堰志》说:都江口旧有石马埋滩下,凡穿淘者必以离堆石记为准,号曰水则。其下滩深二丈二尺,水则下亦深七、八尺。这也是以石马为水则。
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李冰还下令刻了五只石犀。置干成都和灌县江中,《蜀王本纪》说: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因曰犀牛里。《华阳国志・蜀志》所载略异,说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名曰犀牛里。后转置犀中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这五条石犀实际上也是水则,同时又是镇水石神。李冰所人的这些水则,将古代蜀中科学与神话相混合,促成了古代蜀中水利科学与宗教神话同样延续、同步发展的局面。
石人、石马、石犀的共同特让,都是以石为原料,古代蜀人有崇拜大石、崖石的原始宗教意识。《华阳国志・蜀志》说:蚕丛氏死作石棺石樽:开明氏每王葬,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钩,为墓志,今石笋是也;蜀王妃死,蜀王遣五丁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蜀人的大石崇拜意识。从有关资料看,蜀人尤其认为石神可战胜水神,当人们看见滔滔洪水卷走房屋,摧毁村庄,刮倒大树,荡平田野,却于巍炸屹立的巨石、山崖莫可奈何,便相信石神能战胜江神,能镇住水怪。李冰之时,青铜冶炼仍很发达,冶铁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制陶业兴盛下衰:用这些原料造像,都很有条件,如秦始皇兵马佣坑便造了大量陶人、陶马。李冰弃铜、铁、陶不用,全用石造像,主要是为了适应蜀人的大石崇拜意识,另外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也包含着更为深层的意义。
石人,早在李冰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于蜀中。近年在成都方池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便发现一只石人佣。在李冰之后,以石人镇水的作法仍保留下来。近年在灌县都江堰江中鱼嘴后部,发现了东汉刻的李冰石像,铭文说当时一批便造了三石人,目的是为了珊(镇)水万世,不久之后,在那里又发现了一具石佣。这些说明了李冰刻三石人并非新创,乃是对蜀文化的继承和适应。
石犀、石马,也是具有地方特征的神物。《风俗通》载李冰曾变作苍牛,与水神相斗。在他们相斗的地方,世称“斗犀台,至今不变。李冰变苍牛事不足信,但揭开神话的外衣,可看出在古蜀人的意识中,犀牛神可以战胜水神。蜀地有关犀牛的神话颇多,如广汉有“沉犀江、“沉犀桥、宜宾(戎州)有“伏犀滩《蜀王本纪》、《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此为天牛也,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战国时蜀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度,蜀国同楚国、中原诸国、秦国都有外交往来,绝不致于无知到如此地步。此实为秦史官捕风捉影,对蜀人的嘲讽。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蜀人以石牛为神、或为图腾。秦、蜀以国相交,秦惠王在正式伐蜀前,为了打蜀一个措手不及,故做友好,特制蜀神五石牛赠蜀国。正因为石牛是蜀神,蜀王才派大批人马前去迎接。古代氐人、现代阿坝嘉绒藏民每年七月三十日都举办极为隆重的牛王会”,进行斗中比赛;古代蜀人每年祭祀李冰时,也要举行斗牛表演;这些也佐证了神牛为蜀神。蜀文化认为牛(犀)神可制服江神,反映了它早期受牧业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它与南方其它地区以龙为最尊水神的文化区别。李冰造石牛、石马镇水,也映证了前面说的他曾任用上着巫师、土著水利师(很可能也是巫师)未负责水利设计。
需要特别讨论的是这些石牛、石犀的数字。我们认为,“五石牛”、五石犀,都反映了浓厚的阴阳五行意识。《华阳国志・蜀志》说:“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未有溢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开明氏尚赤崇五,在这一段文字中已基本表现出来。这在考古资料中,也有反映。近年在新都发现的蜀王墓,腰坑中出土器物一百八十八佯,各种器物的组合数字,主要是五件或其倍数(如十件、十五件),少数是两件,下见其它组合数字。这显然与当时蜀中流行的阴阳五行有密切的关系。近年在阿坝汉代石棺墓出土的陶器中,发现一陶盖上有朱书赤帝二字,正是古蜀人“尚赤的反映。据当时七国流行的五行学说,五色、五方、五德、度数等五行关系,可互配如表。
五行关系,相生相克,互为制约。从该表中很容易看出李冰以五石犀镇水怪的五行含意。石犀,质料上属土;五,度数上亦属土;从五行相克的关系看,土胜水,石神有镇水的含义。这也是都江堰工程中以三石人二石马为水则的五行含意所在。同时这又与蜀人崇石的原始宗教意识相统一。从五行相生的角度看,土生金,蜀土著氏人自视属土,秦属金,这就暗含着蜀该归秦。秦惠王送五石牛”予蜀王,正包含着这一层政治含意。李冰造五石犀,则暗含着秦统治蜀地的合理性。
不过,当时蜀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尚没有上表那么标准化。杜宇氏王朝(即后来的土著势力)、开明氏王朝所奉行的阴阳五行略有个别,又互相渗透。开明氏尚赤,当以七为度数,但又以五为度数。究其因,其统治阶层中或保留了不少杜宇氏时期的巫师及其学说;开明氏统治的民族,曾长期受杜宇氏统治,保留一些过去的意识也在情理之中;开明氏为了统治他们,作一些灵活的文化适应,乃势所必然。以杜宇氏为代表的蜀士著民族,自以为居天下之中,这种意识正如一些中原人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一样,都是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反映,是可以理解的。吕子方先生通过对《山海经》的系统研究后,认为《海内经》是蜀国的作品,并认为《山海经》所说的“天之之中指的是川西平原②。蒙文通先生也曾指出:《山海经》全书三个部分所说的天下之中,都与中原文化所说的天下之中迥不相同;它所指的是巴蜀、荆楚地区,或者只是巴蜀地区②。开明氏本是楚人,《蜀王本纪》称其为荆人鳖灵,他们在蜀中奉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出受家乡文化影响的痕迹。《吕氏看秋・有始》说:“西南曰朱天。高秀注:西南,火之季也,为少阳,故曰朱天。朱即赤,开明氏尚赤,即自以为居天下之西南。这与楚人自称南蛮,大体一致。
秦人也奉行阴阳五行学说。《吏记・封禅书》载秦襄公至献公,先后作西峙、廓峙、密峙、上峙、下峙,祭白、青、黄、炎帝。秦水德说兴起较晚,萌于秦孝公之后,成于始皇之时。秦曾把自已的水德、尚黑,度数六的五刀说强迫推行于巴郡。秦昭王时规定板J君长每年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一干八百钱,百姓户出中家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A。二千一十六钱,是六的三三六倍,三三六又是六的五十六涪,一千八百钱是六的三百借,三十A是六的五倍。李冰不象巴郡那样强制推行秦人的体系,主要是尊重蜀人自已的体系。这正是他比一般地方宫更高明之处。李冰所以奉行蜀人的思想体系,除了他认为这套思想体系确有可取之处外,主要是为了安抚蜀人、稳定民心。秦、蜀毗邻,统治者之间曾多次通婚,③民间经济文化广泛交流,互有影响,又都受“西戎氐羌文化影响极深。战国时期,秦、蜀流行的原始宗教意识,都以阴阳五行为重要内容,彼此近似。所以,蜀人的宗教观念能为李冰所理解,李冰的作法,能为蜀人所接受。
部分汉移民也参加了修建都江堰的行列。在李冰之前,见于文献记载的移民,只有一次。《华阳国志・蜀志》说:周郝王元年(前314年)因蜀中戎伯尚强,移秦民万家实之。不过,从我国历史上向边地移民的惯例看,零星移民始终存在。他们中间一部分必然也参加了修建都江堰。但从都江堰工程的总体布局和各个环节看,外来文化因素表现得不多。看来外来移民没有参予总体布局设计和重大技术指导,至少没起关键作用。都江堰工程中较清楚的外来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采用了一些当时较先进的工具上,如大量铁质工具、马车、牛车和船、舫船的使用方面。我们知道,秦国是最先采用铁器的同家之一,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战国时已普遍应用到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牛车、马车也发明于中原地区。在有关“西南夷文化的大量考古资料中,根本不见马车、牛车的影子。中原地区的船,一般以木板制成;舫船就是并两木船为一体,在楚、越文化中较多。西南夷文化系统中的“船”,一般都是独木舟,见于巴蜀图语符号、铜器纹饰、古彝文、纳西文字中。蜀地的独木舟较为有名。《淮南子・椒真训》说:“越胯蜀艇不能无水而浮。高诱注:蜀艇,一板之舟。上述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运输工具,主要是通过移民带进西蜀。正是这些较先进文化因素的传入,为提出和建成都江堰工程带来了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都江堰工程中虽有汉文化因素,但主要成份还是土著的蜀文化。毫无疑问,都江堰是中国文化的灿烂结晶,是中国文明的划时代杰作;如果再细分,我们也可明确指出,都江堰是蜀文化滋润的硕果,它凝结了蜀文化的科学技术和朴素的宗教意识。
[蜀文化渊源]
蜀文化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兴起,在距今2500前的东周时期,由于巴文化的兴起,逐渐融汇为巴蜀文化,扩大为巴蜀大文化体。至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又逐渐融汇入中华文化之中。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宝墩文化”。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 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古城遗址,是目前面积最大的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表 明,“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鸟头形勺等器形为代表的这类文化遗存,在川西平原是自成体系 的一支新文化。”从而证明,远在西周以前,川西平原就有一支与中原文化有别的、地方特色 浓厚的土著文化――蜀文化的存在。
古蜀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较为宽广的地域文化,它是由一个“中心”、四个“板块”构 成的,即以三星堆文化(包括十二桥)为中心,并由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和蜗江上 游四个部所组成,它在江汉与二里头夏文化相遇,在陕南与商文化相遇,在渭滨与周文化相遇 。
古蜀先民创造了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其鼎盛时期的代表。2000多年前修 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是仅有 的奇迹。而色彩艳丽的蜀绣蜀锦、“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清幽闲适的茶文化等都是 古蜀文化的具像表现,有些还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