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笔  >

双节棍的好处是什么啊?

时间:2023-01-24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传说双节棍是宋太祖赵匡胤创始的,原称大盘龙棍(近代北方又称大扫子)和小盘龙棍(小扫子)。但当时的大盘龙棍一端较短,一端较长,专用来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类,使之丧失战斗力。后来这种兵器由南传至菲律宾,由东传至日本。由于历史的变迁,双节棍被改为现在的样子:全长72CM,棍身每节约30CM,中间有一铁链或尼龙绳连结,长约12CM。李小龙的双节棍,就是这种标准的72CM的双节棍,区别于传统的大小盘龙棍。

李小龙赴美发展,以武会友,广交世界搏击高手。其中有一位高手,号称“菲律宾棍王”的伊鲁山度,此人擅长双节棍和菲律宾短棍,棍术炉火纯青,因仰慕李小龙的截拳道而投于李小龙门下,潜心学习截拳道。同时,李小龙也从他那里学会了此双节棍术,而且经过一番苦练和潜心研究,达到了更加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双节棍法,招招凶狠凛冽,令人眼花缭乱,只要看过他的影片,就知道绝非像某些传统的“花架子”、“戏班子”功夫,而是真正的神功绝技。

截拳道自功夫之王李小龙先生创立以来素以动作刚劲迅猛而著称于世。双节棍更是其精华之所在。他的双节棍技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迅猛异常。在电影中挥舞双节棍法的雄姿迄今仍令人赞叹不止。当时的影评家说,光看李小龙表演的双节棍,就已足够票价了。双节棍伴随李小龙的功夫片以来,由于它是一种软中带硬,柔中有钢的兵器,具有能收能放,短小精悍,携带方便,近战时威力无穷的优点,因而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双节棍是一种精简实用的奇门兵器,它短小精悍,实而不华。熟练后有如两臂暴长,如虎添翼。双节棍在不用时,将两节叠在一起插在腰间,在衣服的掩盖下从外表是看不到的,可以说是防身武器,其作用与匕首相仿,但是威力比匕首却大得多。因为它可长可短,可以将双节棍叠在一起拿着使用,亦可以拿着任何一端使用。

三节棍太长,使用不方便,虽然可以打击较远的目标,但收放不便,所需的气力也要大一些。而双节棍则不然,全长只不过72厘米,使用起来运动如飞,有如狂风扫落叶,所向披靡,乃是突破重围的最佳兵器。

双节棍的技术分为攻击、防守、反击三部分。动作变化无究,其招分为劈、扫、打、抽、提、拉等等。它不但可以攻击对方的上三路、中路,而且对下三路(即脚跟或上下5寸的部位)的攻击尤为厉害。凡被击中者疼痛难忍,终至倒地不起,失去抵抗能力。此外,它还可以绞夺敌方之兵器。

据国外警方调查,双节棍在实战中的威力仅仅次于手枪。它在发动攻击时,不仅可用来横扫、刺戳,猛击和格挡,还能够出其不意地绞杀对方,一旦连结双节棍的绳索或铁链绕住了对方的脖子,只需轻轻一夹,便可将对方勒死。在双节棍高速挥舞时,其落点可产生725.76公斤的压力,而人的骨头只需40.8公斤的力气便足以击碎,所以,只要谁挨上了双节棍,则非死即伤。

实际上,双节棍是一种很好的防身健体器械。它不仅简便易学,携带方便,而且经常使用的话,不但能增强腕力,协调身手,而且还能大大地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又可以锻炼胆识,培养坚忍自律的美德,难怪国内外许多武术爱好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双节棍独具钟情,格外喜欢。

练习二节棍的目的就是凭借修练棍的理性(包括有形,无形的正确法则)来形成人格之道(研磨个人天赋的优秀性质,一心一意努力学习二节棍).凭借正确而认真的学习,来靡练身心,培养旺盛的精力,尊重礼节,重守信义诚心诚意,时常为自己的修养努力,而且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凭借上述的努力和修养,爱国家,爱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练习双节棍的目的就是凭借修练棍的理性(包括有形,无形的正确法则)来形成人格之道(研磨个人天赋的优秀性质,一心一意努力学习双节棍).凭借正确而认真的学习,来靡练身心,培养旺盛的精力,尊重礼节,重守信义诚心诚意,时常为自己的修养努力,而且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凭借上述的努力和修养,爱国家,爱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学习双节棍到底有什么效果呢?其效果是因人因师而异的,但最重要的是一心一意的学,认真地练必有效果。

培养敏捷性和灵巧性:双节棍的技术是击、劈、打、扫、闪等动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技击术,在练习中,以敏锐的注意力,全身心地将这些动作反复研练,自然而然身体的反应会变得敏捷而产生灵巧的动作。

培养瞬间反应力:无论何时都以反应行动为目的而练习,所以逐渐习惯瞬间的行动。任何时候都能将反应任何行动的身体状态运用自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发紧急状况时,能在瞬间采取适应变化的行动。

培养耐久力:双节棍术是棍、体合一的运动。练习双节棍能提高肌肉和呼吸系统的耐久力。

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习练双节棍的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累、苦、痛、热,但有恒的忍耐与努力必定产生良好的结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经过3年、5年、8年、10年的痛苦靡练后,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卑感竟然消失了,而产生的是自信,是力量,是坚韧不拔的毅力。

培养处事果断的能力:习练双节棍经常无法借助他人,身陷重围也必须以己之力解危。危急时有助于解危的是平时所修炼出来的敏锐观察力、判断力。持之以恒的研习,就可培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事果断的能力。

培养高尚的武德:要维护自己的自由,但不得妨碍他人的自由。换句话说,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双节棍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的,用武力欺压别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如果不为培养人格而努力,学习双节棍即失去意义。双节棍技法是由格斗的技术发展起来的。如果只以打败对方为目的,这与原始格斗又有何不同呢?当然不能算是进步的双节棍道。尊重对方,取长补短,讲信义,讲武德方是现代的双节棍道。

双节棍至简、至灵、高效、凶狠。据测试,它的锋点产生巨大的杀伤力,能轻易击碎对手的骨头。功夫之王李小龙先生以炉火纯青的双节棍法征服了亿万武迷。从此,这个其貌不扬的小玩意扬名立万、身价倍增,风行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蓝眼睛的外国武迷也钟情倍至。由于各种条件的局限。双节棍的普及率并不高。在一些偏远地区,纵使一些喜爱此道的武迷,也不可能每人都能拥有一条得心应手的双节棍。一些精美绝伦的礼品棍价格不靡,给人一种奢移品的印象,普通的双节棍在现实中也不是首选的好棍。因它的粗细、轻重、长短,并不能适应每个人。为些,笔者经研究发现,有一种法简效宏的双节棍制法,人人可造,生产原料随处可见。而且轻重、长度可以任意调节,训练效果十分显著。

一. 制法如下

选材:截取两截长度适可粗细相宜的青竹筒,一面通孔,一面不通孔。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用棍长短适当取舍,不必抱泥。并削去棱角使之光滑。在不通孔的端面上钻一个中心小孔, 不能过大。再用结实耐用的丝线,穿过中心小孔,绳索的长度以方便自己的用法为原则。在确定长度以后,绳索的两端各做两个死结,或做两个大的阻留物,使其不能通过端面的中心上孔,防止在挥舞中脱落。如嫌丝线不够结实,也可用细小耐用的铁链替代,效果一样,制法同上。到此,双节棍大功告成,使用起来虎虎生风。弹、扫、抽、甩、等无不称心如意。偶有击中肢体的现象,也十分轻微,对初学者训练效果很好。

二、重棍增减法

随着双节棍技术的提高,腕力的增强,此刻挥舞双节棍已感觉到太轻了,可做重棍来练习。在两支双节棍的空筒内部嵌入狭长的圆木条,或灌入适量的黄豆,或者颗粒或重的钢珠(即大的铁粒等),口部用软木塞堵紧并加固即可,以挥洒自如为限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可逐步增加棍的重量。当你能够轻松地驾驭重棍后,不妨把棍内的重物清除掉来练习,你将惊讶地发现,双节棍法更加灵动、飘逸、洒脱,似乎具有生命力。不要以为此种竹制双节棍太过于拙劣,诚如一支毛笔,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通过书法家之手它就创造出的“神”的意境,这才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

双节棍是由棍身、棍端、铁链三部分组成。双节棍可用木棍、钢铁条(管)、橡胶等材料制作,尢以硬木最佳。双节棍全长约72厘米左右(棍长30,链12),也可根据自己身高和臂长还有握棍部位的不同而增减棍长和链长。棍身直径约2.5-3厘米,中间用一铁链或尼龙绳子连结。一般来说,相同身高的人使用的棍子尺寸是比较接近的。

双节棍要注意好保养和护理,这样才能经久耐用。首先,不可随意用双节棍挥击硬物,以免棍身破裂;其次,双节棍用后置于通风干爽的地方,以免铁链生锈或尼龙绳受潮。双节棍宜经常练习,并用润滑油涂抹铁链,以保持其扭转灵活。

一般而言,对木材进行处理是在制作双节棍之前就完成的。为了不让木材变形,需要把木材里面的水份给逼出来。一般是要经过好几道高温处理的。需要专门的厂房和设备的。一般个人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当你买回双节棍的时候,双节棍的木头已经经过处理了,所以可以放心的使用了。一般双节棍表面涂有清漆或其他颜色的尤其,在一定程度上面又保护了木头。一般练习者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只要安心练习就可以了。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常沙娜个人资料 常沙娜是一位工艺美术家。 常沙娜,女,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满族,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
一、听说徐州有个马三力是书法家,不晓得有没有个人官网以及个人简介??? 这是书法家马三力的个人官网。马三力书法家、教育学家,原名马正君。 二、马力的画多少钱一平尺 马力老师...
推荐阅读
  • 国家一级画家什么级别? 2023-01-31
  • 书法横幅格式有哪些样式? 2022-11-20
  • 太和被批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人都是谁 2023-03-13
  • 我国四大毛笔生产地在哪里 2023-01-27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