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碑的形成和意义?
时间:2022-12-21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碑学”是从清乾嘉时期崛起的以宗碑贬帖为特征的书学流派。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正宗的“帖学”体系在明清时期己发展成程式化的“馆阁体”。
面对毫无生机的书坛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学者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北碑的热潮。
碑学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使书法艺术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 ,反映了人们对雄强刚阳书风的追求 ,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人性化 ,给晚清书坛带来新的活力 ,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转折点。
清初因康熙尚董(其昌),乾隆奉赵(孟頫),宗帖书风占据主导地位,以致馆阁体充斥整个书坛。
所谓馆阁体是一种较为规整,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楷书,成为千人一面,状如算子,了无生气的局面。
此时一些有思想的书家欲摆脱困境,随有以邓石如,金农,丁敬,伊秉绶等人宗碑的书家群体,应运而生,自此篆隶书风,碑学之气,拂然弥漫于清代书坛,遂使清代书坛,尊帖且尚碑之风兴起,迎来了中晚清书坛百花齐放之风气。
共 0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