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九大酒鬼有哪些呢?
一、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九大酒鬼有哪些呢
1.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是孔融是个酒鬼的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话说汉朝以前,酒是随便喝的,直到刘邦开国后,萧何立法禁酒,此后历朝历代每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开始禁酒来节省粮食。不禁酒的时候,大家放开了喝,也看不出谁是酒鬼。这禁酒令一颁发,别人都不喝了,唯独酒鬼还在那喝,就显得鹤立鸡群了。曹操有点粮食恐慌症,一到粮食缺乏的时候,颁发禁酒令。一般人这个时候再怎么想喝,也得收敛一下,可是孔融不这样,他直接上书给曹操,文采飞扬的写了好大一段。孔融嘴巴毒,终于惹火了曹操,把孔融全家都杀掉了。孔融死的时候感叹说;“言多令事败啊”,可见他一直没明白,要不是喝酒太多嘴巴不受脑神经控制,怎么能说那么多胡话呢?
2.郑泉
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要好上一些,不过三国时代的酒鬼,北方有孔融,南方却有一个更胜他一筹的,那就是吴国人郑泉。
郑泉人称“酒中奇人”。郑泉老兄希望自己有一艘装载着五百斛美酒的船,船的两边都放着最喜欢的下酒菜,自己随时随地可以放怀畅饮,而且这些酒还不会减少,喝一斗补一斗,喝一升添一升,自动给他加满,永远保持五百斛的最佳状态。郑泉说话的水平比孔融高上一截,他在孙权手下做到郎中,经常给孙权提意见。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喝酒还不算,还期盼死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够幸运的被制作成酒壶,永永远远泡在酒里,生生死死与酒不分离!他对酒的执著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
3.陶渊明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陶渊明在做彭泽令时,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再也没有复出过。陶渊明有酒可喝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日复一日,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
4.刘伶
杜康造酒刘伶醉,谈酒鬼就不能不谈刘伶,刘伶是安徽人,竹林七贤之一,崇尚的是老庄思想。刘伶经常坐着鹿车,车上放着酒,车走到哪里就和到哪里,后面还跟着一个人扛把铁锨,职责是等刘伶喝死的时候把他埋了。刘伶最喜欢脱光衣服,一边喝酒一边裸奔。
刘伶以诗文著称,不过没有什么作品传世,只有一篇酒德颂很出名。刘伶老先生活着声名不响,死后称了名人,有人赞扬他:“一生浑是醉,万古复何悲”。世人爱酒,也许是现实过于残酷,所以只有酒中才有乐土吧。可是一醉纵能无悲,醒了又怎么办?
5.阮籍
阮籍听说步兵营的地窖里有美酒三百桶,就主动申请去当步兵校尉,每天喝酒,喝完走人,因此大家都称他为阮步兵。阮籍家附近酒店的老板娘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阮籍没事干就去喝酒,喝完还不走,老板娘坐在哪里,他就往身边一躺,倒头就睡。阮籍也和刘伶一样,喜欢坐车喝酒,走到哪里算哪里,喝到感情上来了就下车大哭。尽管阮籍当官不做事,又不遵礼法,仍然安安稳稳的得享天年,做了个快乐的酒鬼。
6.王绩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山西人,王绩的五言诗非常出名,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而且王绩颇为博学,他善于弹琴,曾经改编琴曲《山水操》,还会占卜算卦。是个很全面发展的酒鬼。
王绩家有田十六顷,奴婢数人,他和家人种粮食酿酒,还养家畜、采草药,小日子过得很滋润。隋灭亡后,他的上司陈叔达听说他工作变为酒时,把三升给他加到一斗。王绩不说话了,每天闷头喝酒,大家都很佩服他对酒的执著,就叫他:“斗酒学士”。
7.毕卓
晋毕卓公开宣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因为这一句话,毕卓就成了名人,
毕卓作吏部郎的时候,晚上跑邻居家去偷喝,用一绳子捆在那里,到了天亮,邻居一看,放了他,连声道歉。毕卓说:让我闻了一夜的酒香,多谢了,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就让我打点酒回去喝吧。至今民间还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毕卓盗酒也成了民间故事之一。
8.怀素
怀素是个和尚,从来不坐禅,吃肉、醉酒、云游、草书。一辈子都在做这四件事,就连睡觉,那也是因为喝醉酒才睡的。怀素颇好书法。既不念经,又污染大家的水源,很快就被开除了。
怀素回到家中,开始练习书法,怀素喜欢写草书,买不起纸,就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终于写出了成绩,笔也写秃了,怀素把这些东西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人请他写字,就要请他喝酒,怀素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家名门,纷纷置办上好的酒席,请怀素到自己家中热情款待。怀素别无他求,也不用什么下酒菜,几杯酒一下肚
怀素最后成为狂草的代表人物,醉僧怀素,也因此在书坛和酒坛名垂千古。
9.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历史上,李白被称为酒仙,这不是李白的酒量有多大,而是李白的诗歌太过出名。传说李白和县令吟诗联句。忽然从上游漂过来一具女尸,岸上的人都大声惊呼起来。县令手捻胡须,大笑着吟出一首诗来: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县令认为自己终于赢了李白一次,回头一看,李白早走了。后来,李白了解了事情经过,找到那个恶霸,为那名少女报仇雪恨。史传李白曾手刃数人,这就是其中一个。李白从此,仗剑去国,壮游天下。
东游西逛十几年,终于闯出了名声,李白喝起酒来谁都不放在眼里,敢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被唐玄宗破格录取为翰林。可是这份工作名义好听,实际就是做诗供皇帝取乐的,李白索性每天大醉,狂态毕露,终于被炒了鱿鱼,回复了平民身份。
二、中国古代四大最著名琴都是哪些?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指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无影无踪,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据说,当齐桓公奏起号钟时,部下用牛角伴乐,声音悲凉雄壮,闻者 落泪;而焦尾之所以叫作焦尾,就是因为蔡邕在逃亡时,听到烈火烧木头 的声音,这声音不同于别的木头烧焦的声音,所以他料定这块木头必为良木, 于是他抢救出这段尚未烧完的梧桐木,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琴, 果然声音不凡。
因琴尾尚留有烧焦的痕迹,就取名为“焦尾”。还有司马相 如用做工精良的“绿绮”琴弹奏古曲《凤求凰》向卓文君求爱,卓文君听 见了琴声,理解了琴曲的含义,倾心于司马相如的文采,便在夜间跑到司 马相如的家中,缔结良缘。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楚庄王的“绕梁”又有什么故事呢?传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 献给楚庄王的礼物,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 在琴乐之中。有一次,楚庄王竟然为了听琴连续多日不理朝政,把国家大 事都抛在脑后不管不顾。王妃对他规劝后,他仍不能舍弃这美妙的琴声。
不过,为了国家社稷,楚庄王忍痛割爱,命人将琴敲碎,从此,万人羡慕 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三、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位译经家是谁?
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有名的译经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玄 f獎和不空,号称“四大译经家”。下面逐一简单介绍。
鸠摩罗什(344—413),略称“罗什”。后秦时的僧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 新疆库车),七岁跟随母亲出家,开始学习小乘佛教,以后遇莎车国大乘名僧,改 学大乘。
他广泛阅读大小乘经论,闻名西域各国。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吕光破 龟兹,以龟兹王女妻罗什。前秦太安元年(385)罗什到凉州。后秦弘始三年(401) 后秦王姚兴派人迎他到长安(今西安),请他住进西明阁及逍遥园,待以国师之 礼。从这以后的八年内,与弟子f起系统地翻译介绍了龙树中观学派的著作,如 《中论》、《百玲》、《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还有《成实论》、《大品般若 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
这些经论后来都成 为中国佛教宗派的依据的重要著作。罗什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 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汉语调和之美的文体,既充分照顾到 中国人的语言文字习惯5又力求不失梵文原意,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他所译的经 论,特别为中国佛教徒乐诵,对后来的佛教文学也有影响。
真谛(499一569),是南朝梁、陈时代来华僧人。他本来是西天竺人,中大同 元年(546)应梁武帝邀请,来华译经传教。他与弟子共译经论纪传64部270多卷,其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瑜伽行派的思想,所译《摄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派的主要理论依据。
玄奘(602—664),俗称“唐三藏”、“唐 僧”。他的西行求法 事迹,经过《西游记》等文艺作品渲染,在 我国几乎妇孺皆知。他从贞观三年(629)到十九年(645),西行求法,从长安到古印度,往返五万里, “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几国”,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六百多部。
回国后在唐太宗支 持下专心译经,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75部,1335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 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称赞净土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 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把《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 文,传入印度。
玄奘梵文造诣精深,翻译出来的经论非常精确,在他的主持下纠 正了旧译的许多错误,后人通常称玄奘主译的经论为“新译”。
不空(705—774),是唐代密宗的创始人之一。本是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 后随师来华。因他有很强的政治活动能力,逐渐获得唐王的信任,历玄宗、肃宗、 代宗三朝,备受朝野倾心崇奉。译有《仁王护国经》、《金刚顶经》等大乘及密教 经典共77部、1200多卷。
关于“四大译经家”,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以义净取代不空。义净(635— H3),是唐代僧人。
他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由海路前往印度求法,历时二十 多年,游历了三十余国,在证圣元年(695)回国,带回梵本经、律论约四百部,以 后一直从事译经,先巵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法华论》 等经、律、论共61部,23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