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时期?
纸张在迟至西汉早期就已经出现,一般人所熟悉的“灞桥纸”,年代不晚于汉武帝时期。此外,得益于干燥少雨的自然条件,20世纪以来,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山西等地都曾经发现不少汉代早期的纸张。在1986年发掘的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还发现一幅纸质地图,用细黑线条绘制了山脉、河流、道路等地地貌水文,其时代大致为文景时期。但大量出土实物表明,两汉时期纸张的主要用途并不是书写,而用于包装和衬垫。
东汉和帝时期,蔡伦将制纸工艺改良以后,纸张的获取更为便利。大致说来,从东汉中后期到东晋,即使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的时期。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桓玄称帝,易晋为楚,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太平御览》卷605引《桓玄伪事》),从制度上规定官府公文必须使用纸张为书写载体。
当然,即如上文所述,“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并不意味着竹木不再成为书写载体。比如斯坦因上世纪就曾发掘出一批明代简牍,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相关研究可参邢义田《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木牍试释》(收入汪涛、胡平生、吴芳思编,《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页99-115。图版亦见该书)。
历史上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书写文字呢?
历史上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书写文字呢?
这个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以留下痕迹和记载的为准,旧石器时代的洞穴中 ,人们处理石面时,用石器工具刮石灰岩,使其露出类似白垩的那种白色,以其作为画底。然后,他们把一些图像刻到洞壁上,如果石灰石够软,就用手指刻,如果石灰石较硬,就用锋利的燧石刻,他们记录的是最古老的图画文字。
夏商周时期人们在兽骨,龟壳及石头上镌刻文字,得名甲骨文。当然当时已经有绢布,丝绸,所以有些文字会写在上面用于记录,但成本过高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的,顾不常见。
到春秋战国时期就用竹子和木头削制成的狭长片状,在其上进行书写,简称“竹简”。比较有名的是“云梦睡虎地秦简”,是在一做秦代墓葬的墓里发现的。现为国家重宝,也就是两千过年前的秦朝,有一个叫做“喜”的基层官吏的墓里发现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等等。
最早是用龟甲、兽骨,后来用竹木简,再后来用丝帛和绢。
宣笔的工艺流程
宣笔的制作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可分为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五个部分。更可细分为浸皮、发酵、柔笔、选毫、分毫、熟毫、扎头、笔套、易毫、刻字等十几道流程,70多个操作工序,而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其中包含了笔工艺人的艰辛和劳累,尤其是修笔和检验必须细之又细、精之又精,一支上品宣笔要反复修笔多次,并用放大镜来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