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的特点有哪些?
数世之后,他的后人将砚赠与州令,州令十分喜爱,找人再去开采, 于是便传扬开来。至南唐元宗时,因圣上着意翰墨,歙守又献砚,皇上大 喜,提拔他为官。歙砚因为李主而扬名天下,名声甚至大过了端砚。歙砚的正式开采至 南唐才开始,它的地点也是浸在水中,质地也因此而润泽。歙砚有“纹”,如同其砚之眼,所谓的罗纹砚,即称其石纹如罗谷葫 者。纹有粗细之分,而细纹为砚之奇才,粗粗罗纹亦为上品,皆足以和端 溪下岩媲美。而眉子砚,则是石纹如人,画眉而得名,与罗纹砚无异。歙砚之特性亦如端砚,而歙重于发墨,做大字;端重于细润停水,写 小字。
歙砚有什么特点?
歙砚以产于歙州而得名。唐五代时,歙州辖歙、休宁、祁门、黟、婺源诸县,
产砚诸坑主要在歙县、祁门县、婺源县等地,而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中所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
歙砚始产于唐代。据宋洪景伯著《歙砚谱》载,唐开元年间,有猎人叶氏逐兽至婺源长城里,见垒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始歙砚名闻天下。
南唐时,由于受到帝王宠爱,歙砚的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元宋李景在歙州设置砚务,选派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从其学习雕砚技术,专门搜集佳石为御府造砚。到了宋代,歙石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开采,使歙砚名色增多,精品不断涌现,影响不断扩大。当时著名文人学士、书画名家无不对歙砚倍加赞赏,如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蔡襄等,都有赞美歙砚的诗文传世。
由于发生过坑洞崩塌现象,元末至清前期,歙石没有开采。虽然在此期间;当地砚工三五成群,不断在坑口溪边、山脚河滩觅取佳石,制出一批石砚,携以外售,颇能维持制砚工艺于不辍,但毕竟颓势难掩。直到清乾隆时期,歙砚命运才出现转机。乾隆十分喜爱歙砚,继位伊始就令官员在徽州“构求精砚”。
当地官吏把士绅家藏古砚及砚山居民所藏的老坑巨石全部搜罗出来作为贡品,仍不能满足乾隆对歙砚的欲求,于是就开坑取石。
歙石的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6亿年,在岩石类别上属水成岩中的粘板岩。在形成过程中,岩石成分呈现出不同的构造状态,厚薄、软硬、疏密、粗细、燥润、曲直不一,造成各种不同纹色。
歙石从纹色可分为罗纹、眉子、金星、银星等几大类,每类又可据其形态和色泽细分成若干种。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宜笔锋,最具有实用价值,但名气最大最受人们喜爱的是金星砚,被认为是歙砚的代表。所谓金星,是一种琉化铁的点滴散布物,其硬度超过歙石的硬度,有锉墨伤笔的不良作用。
但金星色泽悦目,使歙石更加美观,人们以此作为歙石的特征。因此,在砚背或是砚首、四边研墨不到的地方,有些金星会令歙砚身价大增。
歙砚质地细密,纹斑绮丽,易发墨不损毫,用后余墨涤之即净。传世古代歙砚造型丰富,而以方正大砚居多,显得气宇轩昂,雍容大方。
其雕刻一般以浅浮雕为主,清新秀逸,以精细见长。由于石材为板岩结构,故因材施艺,重于上下两面的雕饰,而于四侧则少有刻刀,以保其天然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