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布局死记十条?
一、书法布局死记十条?
1、要想气韵贯通,先要熟记内容。
2、贯气的办法,蘸一次墨要多写几个字,以求连贯,上一字结束,要立即做下一字的承接。如果笔中无墨另行蘸墨时,或以空中复笔,继续写来,或将下一字第一笔落墨。
3、一个篇章若不是一笔书,字又多,可以分组完成之,但要注意折搭关系。分组或以墨尽而成之。字少的篇章,从落笔顺势而下,一气呵成。
4、要干湿相对,不能干对干,湿对湿;要大小相对,不能以大对大,或以小对小。
5、行距要疏密一致,初学章法时,不要时疏时密。
6、落款要与正文相协调,使人有整章感。
7、如果是草书,横不宜平,竖不宜太直,重复的字要变化。
8、写字要有胆略,胆略是搞好章法一个重要因素。下笔畏缩,行笔害越“雷池”,有碍贯通。胆略何处来?从熟练技巧来,从学识来,从人的气质来。没有胆略则少奇险与奇趣,因而要求要注意读书做学问。要读的书一是书法理论,二是古典诗词与文章,三是广读博取。
9、章法的开始,要先求平正,再追险绝,复归平正。不险则不能引人入胜,就像走路与走钢丝,端盘子与耍盘子,但险绝不能救应,使人看了担心受怕,便索然无味,如走钢丝掉下来,字之倾斜站不起来。
10、书法创作艺术的章法,要表达个性,抒发情怀,依原诗词的意境,进行二度创作。因此,必须在书前要研究所书的诗词文章所揭示的问题,如创作主旨,创作背景,写作年代,以及作者本人都要进行研究、理解。从中获得感情的激发糅合于笔墨技巧之中,此时提笔书之,其章法必然美而多变。
二、书法贵在“造险”
书法,贵在“造险”,倚中求正,错落中求平衡,以险绝之态,张扬“正稳”之大气!这样一种“态”,一种“势”,尽皆能为书法增加韵增加味。“四平八稳”,端端正正,那是好看的字,而非书法。书法是比“好看的字”高出无数个等次的,而“险绝”之“态势”,便是书法的“天花板”,特别是在行草之中!
险绝之字,初看将倾,细看极稳。将倾之不倾,这才是平衡的力量。
别认为这是歪瓜裂枣,只有内心有激荡情怀,笔上有个性,脑里有文化之人,才能等出此等不失法度的“歪瓜裂枣”来。
去看中国最有名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黄庭坚、苏轼、张癫……哪个不是有文化有情怀之人?
三、孙过庭的理论成就
孙过庭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书论之精华集中在《书谱》之中,历凡是研究书法者,无不奉为臬。在《书谱》三千七百字中涉及到书法发展、学书师承、重视功力、广泛吸收、创作条件、学书正途、书写技巧以及如何攀登书法高峰等课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首先,孙过庭回顾了汉晋四位大书法家(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成就及不同的书风,指出自他们以来书法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古质而今妍”。二王父子的功绩,就在于他们走在这条道路的最前列,是当时人们审美观点在书法上的集中体现,所以才成为书法大师。要学书法,就必须取法乎上,钟、张、二王的生花妙笔,正是人们师法的最佳范本。
其次,字中点画是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元素,书家必须对此十分精熟,才能通过点画体现“形质”,用挥写来表达“性情”。尽管正、草书体有动静之别,技巧表现也各有侧重,但“形质”和“性情”总是显示书法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充实书法的活力,还必须从其它各种书体中去吸取新的营养。比如学习楷书与草书,应该“旁通二篆,俯贯八成,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兼收博采,有容乃大。当然,书法创作的成功与否,除了书法家的功力是否深厚外,人的情绪,工具、材料的优劣,以至天气季节的变化,都会产生影响。书写者应在最佳状态时挥毫,才能使书法艺术达到理想的境界。
融诸体之长,触类而旁通之,是书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历代书家概莫能外。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孙过庭分析了篆、隶、草、章的特点和长处,他说:“篆尚宛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使”,这是历来对诸书体最为简明精辟的论述,其具体含义是:篆书,特别是小篆,是用首尾藏锋、行笔中锋、均匀一致的圆线条写成的。圆线条具有柔和、婉媚、抒情的性格;转角宜圆曲,形体宜修长,这样线条才能贯通流畅,充分体现出婉柔流通的艺术特色。所以说:“篆尚婉而通”。
隶书改篆书的圆笔为方笔,方笔挺直有力,转角处也改圆转为方折,结体必然以严整代替“婉而通”,变长方为横宽,这样才能协调一致。所以孙过庭强调:“隶欲精而密”。隶书是以方直为特点,易显呆板,故隶书啬“蚕头燕尾”,使方使严正的隶书显出飞动活脱之气。但不可多用,“燕不双飞”,多则失去了“精而密”的特点。
草书是快速书写的字体,要快就要删并一些笔画,且须把一些笔画连通起来一鼓作气写出。其结果方白的楞角变成了弯转的圆角,出现了许多摆动而流畅的曲线,故曰:“流而畅”。章草是隶书的草体,与今草相同处在删简和圆转;不同处在字字独立,保留了隶书的“燕尾”即捺笔。作为隶书的草体,它不如今草那样连绵不断一泻千里,但比起隶书来却快速简便得多了,故曰:“简而便”。
一个学书者,使篆之“婉能”,隶之“精密”、草之“流畅”、章之“简便”,汇诸长于腕下,自然能成大家。
再次,孙过庭在《书谱》中谈了书法创作中的核心问题--运笔(所以有人也称《书谱》为《运笔论》)。他告诫学者要在“执、使、转、用”的技巧上下功夫。针对当时书坛上出现的不良书风,即把一些装饰性的“美术字”作为创新的书法,孙过庭指斥他们为“巧涉丹青,工亏翰墨”,没有在运笔上下真功夫。
最后,孙过庭总结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认为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即平正一险绝一平正。他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任何一位成功的书法家都要遵循这个规律前进的。
《书谱》是孙过庭自己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这些言之有物、透辟精到的书论给后学者的教益,比起那些缺乏书法实践或书艺不高的理论家的泛泛空论,不知要多少。《书谱》无愧是一部书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