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不妨用一首诗词描述各自的职责,让读者猜猜?
三尺讲台一根鞭,
黑板白字书真言。
蜡烛燃尽光影去,
照亮众人胜从前。
《五一节旅途抒怀》(苏幕遮)
艳阳天,绿草地,又逢五一,节日令人醉。万里东风春欲去,落英缤纷,处处芳菲溢。
驾长车,游胜迹,世处桃源,曾是向往地。劳动人民做主日,再庆五一,豪情化诗意。
为何现代人写的旧体诗词难以达到古人的高度?
中国古代几千年才出了几十,几百个诗歌大家。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你想让中国出几个名扬千古的诗歌大家?酿好酒需要存放的时间长,出诗歌大家也需要耐心等待。
首先,中国的语言经过不断的演变,到了近现代,已经和古代语言差别越来越大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文言文这一说法的,古代的读书人尊崇孔孟,因此写起文章来都以儒家经典为标杆,造成了书面语和实际生活用语的渐渐分离。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当时中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迫切的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改造,首当其冲地便拿语言文字开刀了,造成书面语再一次与生活用语靠近。这种文化运动的结果,使国人远离古文,即使是读书人,接触到的古文也有限起来。
新的文化运动,也推动了现代诗的发展,文人们竞相写现代诗,而写旧体诗的人一度被视为老古董。这就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状态。
其次,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集中体现语言之美的诗歌尤其如此,需要长期酝酿才能结出硕果。成熟的旧体格律诗直到唐朝才发展成熟并达到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文人诗歌一直处在准备阶段,那些诗歌高手们,比如曹植、谢灵运、鲍照、陶渊明等,不断地对诗歌中的语言文字、诗体结构进行练习,慢慢发现了诗歌内容美以外的语言美、形式美,这个准备期长达数百年。
唐朝建立后,又经过初唐近百年时间的发酵,终于迎来盛唐诗坛的大爆发,李白、杜甫横空出世,王维、王昌龄、孟浩然、高适、岑参等群星灿烂。他们创作的诗篇是如此优秀,以至于中唐的柳宗元、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大才子们也难以维系盛唐诗歌的高度,到了宋代,诗歌终于从高峰落了下来,宋朝的代表文学也变成了“词”。
因此,可以说不独今人难以达到古人写旧体诗的高度,唐以后的历代文人,也难以达到唐朝诗歌的高度。
再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文学上面。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尤其是自隋朝开科举考试以后,文人的文学才能一直被官方高度重视。因此,整个社会最聪明的那群人,都埋头于文学方面,诗歌自然也被他们花大力气去研究和实践,结局自然是古代社会诗歌的兴盛。
现代社会则不一样,学子们的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现代文化知识,他们的头脑里装满了英语,装满了数理化。上班族们忙于工作,下班之后要么应酬,要么宅家里打游戏。那些社会精英——最聪明的一群人,分布于各行各业,研究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研究诗歌的。不要说写旧体诗,现在就是写新诗的人都几乎没几个。换句话说,现在诗歌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土壤,旧体诗的辉煌只能存留在历史中了。
诗歌看上去似乎人人能写,可写出好的诗歌是很难的,必须要有天才型的人物,还要花费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写出来。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对不能达到的目标不必强求。诗歌在我国古代曾有过辉煌的时期,那就足够了。今天的中国人,完全可以在其他方面创造出同样的辉煌。我们不必惋惜,相反应抱着积极的态度来看待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