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词应该使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
诗词就一个体,没有什么古体今体。诗词连起来说,这个诗就是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词就更不用说了,都有固定的词牌。
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绝句可不对仗),字数固定,也就五言七言,四句八句,一般只用平韵。
词根据词牌的不同,各有各的固定字数,句式有长有短,俗称长短句。一般只讲平仄不讲对仗(少数词牌个别句式需对仗),有押平韵的,也有押仄韵的,还有相当数量需押入声韵的,更有平韵仄韵互相转押的。
诗词到底是要使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诗词界一直无法达成共识。只好作出如下原则: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但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么用今韵,要么用平水韵,两者不能混用。
说实话,平水韵好是好,但古今字音变化太大,要想把所有变化搞通,那真的就只能是皓首穷经了。特别是入声字,南方人还好,还能说出一二;北方人就只能当外星音了!普通话已取消了入声字,归入到三四声的还好,反正就当仄声字;但相当一部分已归入一二声,变成了平声字,要区分它可得费一番功夫了。格律诗倒无所谓,反正只押平声韵;但很多词牌如蝶恋花、念奴娇押的是入声韵,这就难办了。
笔者个人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与其花那么多功夫去钻故纸堆,倒不如把精力多放在诗词写作提高上,待达到一定水平了,有兴趣的话再回头研究也不迟。如果一味地把门坎提得过高,让初学者望而却步,那诗词的传承真的就要断代了。平水韵再好,那也是过去式,总不能因为过去的好,就放弃汉语拼音,再回头去用反切吧?
由一开始,近体诗词本来就是适用《平水韵》或《词林正韵》体系,不存在应不应该的问题。自然,今人创作诗词,用韵采用什么标准,这个可以探讨。
直接表态,我是不支持《中华新韵》的。总觉得是体制内那群专家吃饱没事做,又或是为了申请项目经费的产物。其实也不单是我不支持,《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自2010年由中华诗词学会公布至今,在“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政策下,到目前,即使是其老东家收到的稿件中,采用率也不到10%。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韵部设置归纳不完善,将106韵部的《平水韵》,一下压缩到14部,很多读着完全不顺口的文字,也归纳到同一韵部。官方对质疑的解释是:“是为了给诗词创作者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当然,我们不反对使用窄韵”。
问题来了,既然是为了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还为何要设立标准?今人创作,自己觉得音韵和谐,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人去背记那“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韵书。再说,唐人写诗时也没有什么《平水韵》,那都是后人根据唐诗归纳整理出来的。
今人创作,当然可以使用新韵。但不应是《中华新韵》,而是开放让创作者根据今音自己把握韵字韵脚的和谐。
另外,格律诗词已定格,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产。你可以不屑,但不能不尊重。如果要依新韵创作,建议也在七律、七绝等诗体前面加个新字,免得日后我们的子孙怀疑唐诗宋词不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