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人几乎已丧失诗词鉴赏力,这是不是一种遗憾?
谢谢您的邀请,我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何为鉴赏?简单地讲就是鉴定和欣赏。鉴赏力当然就是鉴定和欣赏的能力了。对诗词鉴赏,无非就是人们对诗词进行感受、理解、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当代国人几乎丧失了诗词鉴赏力,这个判断和说法有些偏面,在过去,识字的人很少,写诗词还是鉴赏诗词那不过是文人骚客,封建士大夫个别人的行为。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文盲少之又少,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背几首诗词,写诗的和欣赏学习诗词的人当然也多。具体到鉴赏诗词的水平能力,应是千差万别。现代人比古人文化水平更高,视野更为开阔,能接受到的信息、资料更多、更便捷,认识水平更高,当然鉴赏诗词能力和水平,只要认真去学习也应随之提高。下面就如何鉴赏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谈一下个人的见解,谨供参考。
首先懂得“诗家语”。也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表现在诗的跳跃性,常出现无主句、倒装句等。第二,诗不是科技论文,它是艺术上真实,是现实生活的摄影,不是复印。它有夸张、想像、虚构。如李白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是艺术夸张,不是吹牛。苏轼讲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是意境,不能因雁不在树上栖,认为这诗词写错了。第三忌执着。如杜牧《江南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有人就讲千里谁能听见,谁能看到。该诗是写江南春不是一地一时看到的,听到的。第四忌片面。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有人认为这就是小孩对对子。其实他没有看到这两副对子的好处。这两联构成了一幅画面,描绘出春天的艳丽,上联写背景,显得阔大,有江山花鸟。下联写重点,有特写镜头,较具体,飞燕子,睡鸳鸯,一动一静,所谓“万物莫不适性”。总之,好的诗词是雅俗共赏,鉴赏诗词的水平也有高有低,这要求我们客观地,全面地,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诗词春天已经到来,让我们尽情去创作,去欣赏吧!
这个问题要分开二个方面去阐述。
一.对于古诗词流传至今的古诗句,至今人们仍旧在相互传诵,基本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如李白的《静夜诗》,杜甫的《绝句,》陆游的《游西山村》——山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诗句,几乎没有人不会背,当然鉴赏更不存在着问题。
而存在问题是什么了?
对于一些生涩难懂的一些古诗词,一些专家学者费尽心机去研究的,只有他们才会理解的深奥的作品,看着这些没人能看懂也没人能理解的词句,专家写出几万字的赏析,而读者看完后只觉得一头雾水,这样的诗词鉴赏力,我们不要也罢!
所以对于古诗词,当代国人不是已丧失了鉴赏力,而是丧失了对不受欢迎,生僻冷门难懂的诗词的欣赏力,这反而是当代国人有极高鉴赏能力的具体体现,所谓的当代学者想再去愚弄大家并不如古代那么容易了。
更有好多专家学者为了显示自己本领,本就是几句话语的诗句,洋洋洒洒鉴赏出几万文字出来,我们基本上对这类人及其作品都是采取弃之不理的态度,这类人就自我安慰自己,国人已失去诗词鉴赏力,这种所谓的鉴赏力我们不要也罢!
2.对于现代诗词现代诗歌由于简单,特别是自由体诗歌,随心而发,随意而出,几句简单的话语作者也当成了诗词发出,你让国人如何去签赏。
要不就是去写些深奥无比的句子,让读者云里来雾里去的,读者也没法去欣赏。
更有一些有点学问的作者,为了卖弄自己的本事,运用一些写作技巧生搬硬套一些意境出来,没有真实情感生产出来的诗歌当然更没人愿意去鉴赏。
好的诗词所有的读者都是能够分辨和感受出来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所以才有如此多的作品传诵至今。
所以根本没有当代国人已丧失诗词鉴赏力之说,也就没有遗憾了。
当别人不愿鉴赏您的作品的时侯,多想想是啥原因?
不是别人不会鉴赏,而是您的作品不行,别人不屑一顾,何来鉴赏之说了!@男人本色与诗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