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书法九势?
一、谁知道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磷竖勒。
二、怎么才能把书法练好
学好书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学书法的关键在于用笔,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如起笔、行笔、收笔、提笔、按笔、转笔等。用笔之法有“方”“圆”之分。所谓起笔就是逆锋起笔。所谓中锋行笔就是将笔的主峰保持在笔画中间,藏头护尾,令笔心藏在点画中行,中锋行笔可使点画饱满、圆润、浑厚而有质感。达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方笔是用逆风折笔必然成侧锋。基本要领是“横画直落笔,直画横落笔”,在落笔后马上转为中锋,在收笔处转为侧锋。方笔落笔要快重按,折以成方,圆笔落笔要慢、轻、提,转以成圆。学会用笔也就掌握了书法的关键。 其次,字的结构。将笔画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字,对一个字的笔画来说,要注意疏密得宜,配合匀称,仰覆向背,适当变化,穿插联络,布置整齐,逊让避扰,彼此相按,形断意连,呼应顾盼,各各笔画之间的搭配才能相辅相成。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宽、窄等等就如同阴阳学说,必须要阴阳调和,互相依存,做到即对立又统一,才能使字写的惟妙惟肖。 再次要注意章法,就能把许多字写成篇章。整幅作品的分布,如字距、行距、字的大小、高低、留出天地等。要在书写前就设计好,做到心中有数,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大小适宜,疏密得当,即富于变化而又浑然一体。 领会书法的技法和内在神韵,要通过对字帖进行仿写练习,把学过的各种技法写出来与原帖对照,找出差距,把字帖当作一本故事书进行欣赏阅读,增强对技法的领悟。书法非一日之功,要想写好书法,要坚持不懈,从不间断练习,学书法一定有所成就。
三、张猛龙碑出现在哪个朝代
1、出现在北魏;
2、具体解释奉上,请参考:
北魏《张猛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四、毛笔书法的民族文化是啥?
1.毛笔是几千年来古人书写的工具,不仅导致了书体和文字的演变,而且形成了独有的书法艺术风格。
2.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其中功用性是促成时代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如简牍书体、秦小篆、汉隶、南朝尺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书法艺术化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发生了众多的碰撞与融汇。
3.与文学。书法表现的内容是辞章的优美,如兰亭、祭侄稿、黄州寒食帖都是经典的文章与诗词。其次从审美上,二者形成对应。如诗品与书品,在审美上如出一辙。
4.与儒家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书法审美起着重要的影响。如唐代的欧、虞的评价,张怀guan4曾以“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是明显受儒家观念的左右。王羲之书论中的“十曲五直、十藏五曲”及其他“虚实”“方圆”“提按”“奇正”等等都是“中庸”思想的一种反映。
5.与道家。书法讲究“书法自然”,如蔡邕《九势》讲“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又《书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这与文字的产生多出于对自然的抽象、或对自然的意象的领会是分不开的。
6.与佛教。佛教主张“五蕴皆空”,书法讲究“心手两忘”,讲究“书者,散也”。再者,佛教经书的传抄也是重要的功德。李叔同说:“佛法进十分,书法也进十分。”可见其二者可以相通、互参。
7.其实,书法可以说与传统的任何一种文化或艺术都有一定的联系。如音乐、舞蹈、绘画、篆刻、京剧等。还与“为人处事”等也有关联。如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
8.所以,学者熊秉明说:“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李政道说:“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的核心”。
本人正好路过,发此感慨。望方家指正!
五、魏晋南北朝教育的历史地位如何?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启隋唐文化之先河,在教育制度上的发展也是如此。但长久以来,人们在论及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时,常常用“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来评价。其实,它是中国古代史上教育制度趋向多样化、细致化的发展时期:就官学制度而言,它酝酿、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学校,中央大学一改汉代一学之制,变为国子学、太学并立的双轨教育制度;首立庙学制度;首置书、算、律三种单科大学;首创四门学;首开玄、史、文、阴阳等内容的正式官学等等。它们作为学校教育的制度形式,影响此后中国教育一千多年。就私学而言,当时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景象,私学的教育内容包括了儒、释、玄、科技、史学、艺术等,体现了多元性,私学家们的学术方向和学术追求主导着新兴学科的发展方向,这种多向发展的私学格局在客观上对独尊儒术的教育体制起着瓦解的作用。儒学独尊的局面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儒学仍然是官私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一直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内在潜流,为经学由汉学向唐学乃至宋学的发展架起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