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鉴赏古人书法的图文很多鉴赏当今书法作品的图文很少?
您这个问题的命题很大,细细一想,其实也简单。那就是说:古人的书法有鉴赏的价值,而今人的书法缺的就是这个价值。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非常复杂,我就斗胆尝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说明。(本条问答,我将以南宋书坛首要人物,书法家张即之的遗世墨迹作为配图)
①上面我说过,古人的书法有鉴赏的价值,其实无非就是技和艺问题。古人书写汉字,由于受书写工具的限制,只能选择毛笔,所以毛笔就成了文人案头的文房四宝之首。古代文人启蒙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使用毛笔,写得一手好字是每个文人必备的基础技能。而从技到艺,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就比如,会唱戏是技术,唱好戏就是艺术。再比如会画画是技术,而画好画就是艺术等等,很显然,从技术到艺术,除了个体差异,无一例外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时间是个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古代文人从启蒙就一直毛笔不离手,何况那个时候,写不好毛笔字是要挨板子的,我听我大伯说过,写不好字那就得挨打,是真打,板子能把手打肿,且还是常事。古代文人一生离不开毛笔,几十年不间断的使用和文化熏陶中,古人的毛笔字从技术上升到艺术,是最合理也是最适合技艺发展规律的解释。古人基于毛笔字,就如同科班出身,今人的毛笔字也只能如同野路子。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该鉴赏谁的,这不一目了然了!②揭开现象看本质,那就是艺和利问题。既然写得一手好字是古代文人必备的技术,那么古代文人的书法在他们的当下,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不值得炫耀,古人也不会靠卖字为生。在古代写不好毛笔字,就无法算作是文人,就如同今天的无照驾驶一样让人不可思议。书法只是汉字书写过程中的衍生艺术,在古代就没有和今人一样的书法概念。所有文人写好毛笔字那只是基础技能,所以从古至今,书法都不是一个职业,就如同我们是中国人,会用筷子吃饭一样平常。这也就理解了我们会用筷子吃饭,却不能以会用筷子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一样简单。既然群体默认书法不是赖以为生的职业,那些爱好书法的古人,把书法当做一种爱好,一种崇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书以抒情,书以抒怀,才保持了书法的纯净和儒雅。总之,古代的书法是走进了纯净的儒雅殿堂。而今人的书法,除了缺乏最原始的积累,剩下的几乎都是满身铜臭。所以古人的书法可鉴可赏,今人的书法只能凑合看。③少技无艺还要利——这是现代书法最真实的写照。这也是今人书法永远无法超越古人书法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不是书法爱好者的问题,这是历史原因,也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结果。我非常佩服书法效古的概念,这不是迷信古人,而是对整个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发展脉络的透彻理解。今人太多的书法爱好者,从开始就想着利用书法,意欲通过书法而掘金,这是多么幼稚的的浅薄!本来就缺乏技,而意欲直接跨过艺,直奔利而去。而有很多貌似“聪明”的当今所谓书法家,本身就缺技,而自己就去创造艺,于是各种丑书、射书、吼书、拖把书……轮番亮相,丑态百出。因为无知或许缺乏对文化最起码的敬畏,自己却浑然不知,如同醉汉当街大小便一般丑陋。十几年前,我在西安北关,每到腊月二十三以后,就会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中医在路边书写春联,我也经常去看,一来二去都互相成熟人了,我说我闲了也爱写写,老中医让我写几个字他看看,我写完老中医一看,只说一句话:你这是钢笔体。老中医说他是最后一批上过私塾的,也是最后一批用毛笔启蒙的,顺便也说了那个时候为了写好字,没少挨打。老爷子感慨地说,现在人的汉字启蒙就是硬笔,再怎么写,也很难脱离启蒙带来的影响。古人书法就是今人书法的珠穆朗玛。你可以去攀登,但几乎无法翻越。这不是怀疑今人的能力不如古人,而是今人永久地缺失了古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④古代那么多的文人,能留存书法且留名至今的,绝不是普通文人,你看颜柳欧赵等等各位书法法家,哪一位不是达官显贵,最起码也曾有为官的经历或者显赫的身世。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书法的衔,其实这个衔就是从官衔演化而来。今人为官者,名人,随便一划拉,写得好不好不重要,反正就是价值不菲,而这个价值就来自这个衔,也可以说是名人效应。你看今人的书家,努力的去参加各种展览,拿很多奖,进各种协会,无非就是为了拔高自己,让自己的书法有点衔,有了衔了,才可以顺利的趋利。所以今人书法已经脱离了原汁原味的纯净和儒雅,无法鉴赏了。赏古或者尚古,几乎是书法圈里默认的规则,这也类似于盖棺定论。古人留存下来那些法帖或者各种遗存,是中国文化的珍宝,除了它的历史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文化价值。不论从那个角度说,鉴赏古人书法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最理性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是一个敢言,敢于把自我认知分享的书法爱好者。不喜可喷。诚待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