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核心笔法是什么?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之前也创说刘德升创造了行书,但是都没有流传下来,兰亭序是流传下来最早的、最成熟的行书作品,可以说《兰亭序》开创了行书的书写规范,我们现在学习的行书,它的源头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见《兰亭序》是一件技法高超同时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也是理所当然。
兰亭序最核心的笔法,其实我们现在书写行书一直在使用,就是它完全脱离了隶书的影响,用单纯的连绵的笔画书写汉字,注重笔画和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这种书写方法在《兰亭序》之前是没有的,这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被称为“新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看王羲之早年的《姨母帖》,虽然也是行书作品,但是里面充满了隶书的古朴的写法,并不是纯粹的行书,单纯的行书就是自王羲之《兰亭序》开始。
他的这种连绵的书写,一方面增加了字体笔画和笔画时间的连带关系,让书写更加简便,有利于日常的使用,另一方面增强了笔画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这种书体很快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掀起了一股行草书的热潮。
实际上,后来的历代都非常重视行书的学习,比如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以及文征明、王铎、傅山等等,行书也似乎成为一种长生不衰的书体,一直流传到现在。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头条号,@不二斋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圣所以为书圣,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集大成者,是别的所有书法家无法超越,笔法之深奥,难以用片言只语来概括的。他的任何一种笔法,都是核心技术,别人有所领悟加上自己融合贯通,都会成名立派成就一番造诣。
正如明代大书法家项穆总结的一段话,:智永,虞世南得其宽和之量,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褚遂良得其郁壮之气,颜真卿,柳公权得其庄毅之志,张旭 怀素得其超逸之兴,孙过庭得其逍遥之趣……。
所以,非要总结《兰亭序》或者书圣的核心笔法,那么就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多变。笔法的多变,结体欹侧的多变。章法更是错落有致,纵横交错,横有度,纵有法。董其昌评《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例如,拿《兰亭序》帖中变化最多,达40余种的笔画捺来说。
一种写法是露锋落笔,渐行渐按,笔锋偏侧提笔向右出锋如.林,永
还有一种写法是捺角不出锋而是驻笔回锋。如春,癸
还有是中锋右下轻提,向左下弧形出锋。如贤,长
还有将捺变成长点如怀,次
还有被载入书法典籍《书法三昧》的击石波捺法如欣,不字,
……还有30多种捺法,篇幅关系,不能一一列举。只是为了说明王羲之笔法的出神入化的变化之美。
何为欹侧跌宕,通俗说就是东倒西歪。可一般人书写歪七扭八,满纸潦草,而王羲之却能布局精致行气贯通,写出令人称叹的流美神韵来,
有人说《兰亭序》就是大书法家随意书写的手札,没有后人神乎其神的吹嘘,那么神奇之处,
那么请问《兰亭序》22个之字 ,7个不字。7个所字,还有许多3-5字的重复字。都能达到无一字形态笔画重复,都写得变化适宜,和谐韵美。那么就拿我们一般人写一幅字,不用心布局安排,总会有一个字重复笔法,而王羲之如果没有一定的有意精心构思安排,大概绝难做到每字不重样的。
据《王羲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一书记载,兰亭之宴游。共山阴县令孙绰,参军孔炽,永兴先令虞谷还有像谢安,许询,支遁这些当时的名士共42人,也算当时相当大的一次盛会。王羲之肯定是作足功课有备而来的。
就如同我们现在的笔会,也都是书法家之前打好腹稿,熟练掌握的书法条幅,擅长的字,在杯觥酒交错之后,高手云集之际,拿出来露一手一个道理。只不过王羲之不但准备充分,天分功底深厚,又赶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时地利人和超水平发挥才有的这幅绝妙佳作。
套用一句流行语,没有什么书法精美,只是大师们在下面默默的作足了功课。
其二是韵。王羲之是魏晋书法的代表,都知道晋尚韵。唐尚法。那么什么是韵,韵的笔法有很多表现方式,针对《兰亭序》来讲,就是自古流传的所谓正以取劲,侧以取妍。正以主骨,侧以取态,此二王不传之秘。就是古今书家均大量采用侧锋运笔。因此,侧锋运笔仍是合法的运笔。正如古人所说的“
被称为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侧锋用笔是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侧锋,可使点画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变化。
如上所述:‘正锋取骨侧锋取妍’就是在书画运用笔锋时以正锋为主以侧锋为辅的原则。侧锋运笔时所书线条的质感和型态介于中锋与偏锋运笔之间,也是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
由于侧锋运笔随意自由性,有利于牵连下一个笔画的笔意,有利于书写节奏的加快从而表现力强,达到八面出锋的效果。
正如米芾对二王笔法的概括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米芾《评草书帖》。这种晋人格,就是米芾心目中的王羲之书法核心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