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国学  >  书法长廊  >

书法中的字眼是否是作品的灵魂?

时间:2022-06-05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书法作品的字眼就像中国画中的画眼,是作品中最出彩地方。是作品中的亮点,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下图这张国画是齐白石先生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画中半掩半露、亭亭玉立的荷花。它就是画面中的主体,是这幅国画的画眼。当然,是因为有了荷叶的衬托,才使荷花显得更加娇艳。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也是因为有了其它字的衬托,作品中的主字,也就是字眼,才格外突出,成为作品中最精彩部分。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中的年字,(如下图)。就是字眼,由于竖笔较长,占据空间较大,在作品中形成大片空白,使这个字十分耀眼。

书法作品中的字眼是形成作品灵魂的其中因素之一。

书法作品是作者在表达思想,传达信息的方式,是生活和灵魂的碰撞,当个人思想出现高潮,如波澜汹涌,如雲腾翻卷,那么作品的高潮就是字眼,个性张扬,剑拔弩张,但一幅作品字眼不能多,最好不超过三个,结字上有个性,章法和布局上有特点,小中見大,时而歪左时而倾右,疏作天空密如麻。

书法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表现,几千年来书法却是让人乐此不疲的魅力…

那是因为中华的国箤,国人的骄傲,传承千年而不衰,因为文化不变,传统不会变,思想当需守正念,持善行,做有为社会之人!

书法之中,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是欺人之说吗?

谢谢邀请!

书法之中,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不仅不是欺人之说,而且是对书法中笔力遒劲的非常具象的说明。

在书法实践中,我们书写在宣纸上的书法作品有没有笔力,可以把写好的作品反过来看,如果有笔力就能看看到“力透纸背”的痕迹,如果笔力发“飘”,字就“浮”在纸面上,是看不到“力透纸背”现象的,如果不信,朋友们不妨可以做个实验,或者有条件看到名家真迹的,也可以看看是不是有“力透纸背”的情况。

至于说到“入木三分”,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王羲之写在木板上的字的墨迹能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能见到白底。现在我们虽然不能还原王羲之这个故事的真实场景,但对此历来书家都深信不疑,而且把它作为笔力的追求目标不断实践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书法中的笔力不是“蛮力”,也不是“死力”,而是有弹性的活力,有笔势的生命之力。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顿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注”的力。

其实,不仅书法中对笔力有“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之说,在其他姊妹艺术中对力表现也有类似的说法。如明代的古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说:“故古人抚琴,则曰:'弹欲断弦,按如入木。'此专言其用力也,但妙在用力不觉耳。夫弹琴至于力,又至于不觉,则指下虽重如击石,而毫无刚暴杀伐之疚:所以为重欤?及其鼓宫叩角,轻重间出,则岱岳江河,吾不知其变化也。”

我个人认为有当代草圣之誉的林散之先生书法作品的笔力是“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的典范,我极其推崇。

下面是林散之先生书法图片供有兴趣的朋友们赏析:

谢谢邀请!关于书法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解释必须自身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才能理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普通爱好者由于审美观的局限性无法理解,比如书法笔意中提到的“如锥画沙、屋漏痕”就是真正的书法家确实心领神会的也寥寥无几何况一般人!

根据个人练习的感觉看,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都是书写者用笔功力深厚,起笔、运笔及收笔时笔锋切入纸中所致,虞世南《笔髓论》中的八法即是对汉字点、横、撇,捺及竖画写法的具体描述,特别是在宣纸上书写时,笔锋会切入纸中,墨迹未干时字形有立体感,也是入木三分的一种表现,书法鉴定家往往会将法帖正面对光,看反面笔画中是否会出现墨线来鉴定书法的真伪,这条墨线即可代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同样书法作品水平高低也可通过看“墨线”的优劣来判定!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兰亭奖获奖名单? 一、金奖3名 书法创作方向2名: 王玺(上海) 崔寒柏(天津) 理论研究方向1名: 孙慰祖(上海) 著作《孙慰祖玺印封泥与篆刻研究文选》 二、银奖5名 书法创作方向3名: 谷松...
菏泽书法谁第一 菏泽最专业的书法培训班 菏泽文化艺术馆你知道不??那里你可以问问,王建生还可以,虽然不是第一,但是教小朋友还是有一套的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书法谁是第一是不好...
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推荐阅读
  • 陕西十大书法家排名? 2023-03-05
  • 书法家张存义的,作品“天道酬勤”大概多少钱,他的天道酬勤有拿去拍卖吗,最低拍卖价是多少! 2023-01-03
  • 台湾著名书法家有几位? 2023-02-02
  • 保定市书法家排名榜? 2022-12-06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