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的图书二
中国书法艺术的图书二
《中国书法艺术》(精)/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
作者:欧阳中石|译者:毕斐//黄厚明出版社:外文
ISBN:
出版日期:2007/01/01
页数:540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之一卷,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和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编辑,并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同时出版,向全世界发行。
全书约40万字。卷首的两篇文章由中美两位书法学界著名学者撰写,综述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演变轨迹,揭示”书画同体”的艺术传统。主体部分共十章,由学界翘楚分章执笔,结合具体作品,细致梳理出中国书法艺术从孕育、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脉络,对重要书家、作品、流派和书法理论发展的阐述深入浅出,并以国际文化交流的视角观照西方世界接受中国书法的历史和现况。
随文配图近600幅,大多为历代名碑法帖的实物拍摄,分别由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日、美、英、法等国博物馆、美术馆和个人提供,其中不乏大陆首次发表的珍贵图片。图文并茂、规模宏富、制作精美是本书一大特色。
本书附有关键词索引、《中国政区图》、《中国历代纪年表》、《中国历代部分帝王年表》等,以便读者阅读参照。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部分帝王年表
中国政区图
中国书法艺术引论
“书画同体”与中国艺术史方闻
第一章 汉字的艺术素质王世徵
第二章 古老艺术初放异彩王靖宪
――先秦两汉书法艺术
第三章 在社会动荡中达到完善王玉池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第四章 名家辈出的时代朱关田
――隋唐五代书法艺术
第五章 从尚意到复古曹宝麟
――宋金元书法艺术
第六章 从台阁体盛行到个性解放黄悖――明代书法艺术
第七章 碑帖两派的分流和融合黄悖
――清代书法艺术
第八章 20世纪中国书法周俊杰
第九章 中国古代书论概述丛文俊
第十章 中国书法在西方白谦慎邵伟克劳悟达
注释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致谢
索引 《中国书法艺术》
作者:李志平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
ISBN: [十位:7810537989]
页数:133 在包括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尚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的情况下,在高等教育尚未进行超前的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举措之下,通过教材的建设去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去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适,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特别是在当前各种教材、教科书,甚至所谓的专著泛滥的情况下,这样做尤有必要和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正是鉴于此,由湖南大学出版社组织了全国近三十所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两年编撰了这套教材。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这套教材的编撰发行,推进设计艺术学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此目的,先后两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定教材的种类,试图建立一个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科完善的教材体系,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确立了26种教材为设计艺术基础教材。
这套教材在内容上力图突出三个特色:鲜明的设计观――体现设计的现代特点和市场化、国际化趋势;强烈的时代感――最新的理念、最新的内容、最新的资料和实例;突出的实用性――体现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实用性特点,注重教学需要。 1 绪论
从文字到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的特色和规律
书法的文化力量和现实意义
2 书法简史
先秦书法
秦朝书法
汉代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代书法
唐代书法
宋代书法
元代书法
明代书法
清代书法
现代书法
3 篆书的表现技巧
篆书概况
小篆的笔法
小篆的结构
学习小篆应注意的问题
4 隶书的表现方法
隶书概说
隶书的名称及流变
隶书的笔法
隶书的结构
隶书的章法
5 草书的表现技法
草书概况
草书笔法
6 行书的表现技法
行书概论
行书的笔法
行书的结构
7 楷书的表现技法
楷书概况
楷书的笔法
楷书的结构
8 书法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执笔方法
书写姿势
用笔方法
转笔 折笔
徐笔 疾笔
9 书法的借鉴与临习
碑帖概述
碑帖的选择
临摹碑帖的方法
10 文房四宝
纸
墨
笔
砚
11 书法创作与审美
求王羲之《丧乱帖》的资料
丧乱三帖
王羲之“丧乱三帖”:“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帖有“延历敕定”朱文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805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实为唐模本。可见当时模写后不久即流入日本。(注:此卷现已被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笔走龙蛇。唐太宗云“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一、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顿首。
二、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三、王羲之《得示帖》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当代书法大家崔学路先生评《二谢帖》曰:“二谢书先正即行,终为大草,亦庄亦谐,亦方亦圆,亦轻亦重,全由心出,一任自在,当为右军晚年书,真大化境地耳。”
王羲之《丧乱帖》考评(韩玉涛)
请听啊:左一个‘奈何’右一个‘奈何’!--‘奈何’‘奈何’,不绝于耳!呼天
抢地,何忧之深也!这才是右军真面。一部右军的杂帖,应当叫做《奈何集》,毫不
过分。确实,他是‘情种’,他是‘哀乐过人’的。--因此,就存世作品而言,他的
哀伤,也就不会令人‘咄咄’了。
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下边还将辟专节论述。这里想指出的只是即便
是家事--扩而大之,兼及友朋,--右军‘末年’的情怀,也是悲凉的。他确实天真,
他确是情种,‘哀乐无端’,老而弥笃。在一片动地连天的‘奈何’声中,我们感到,
他的‘末年’,‘思虑’太不‘通审’了;‘志气’太不‘和平’了。--孙过庭所云,
不客气地讲,实在是一派鬼话!
这是家事。
集国事与家事于一身的,莫过于《丧乱帖》了。此帖中唐流入日本,过了一千多
年,一九三四(此点承温锡增先生见告)年顷,照片又返回中土,人们一见大惊,无不
叹为摹本之最近真者,这不是偶然的。
帖云: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
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顿首。
谁也不会怀疑此文的真切。虽然,不见于《法书要录》的《右军书记》,不见于
《全晋文》,但它流传有绪,而且,确乎‘情深调合’,非右军莫属。不论何年,正
可以执此论右军。
此帖的不可及处有四:
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这里没有孤立的叙事,‘一切再现都化为表
现’了。一上来,在一片呼天抢地的哀号之后,用‘虽即修复’,做一顿挫,然后一
转,‘未获奔驰’;接下去‘哀毒益深’,更加‘奈何奈何’了。虽然区区八行,五
十六个字,但具备了太史公抑扬顿挫之美,这是它文采本身的感人所在。传世大量的
右军帖,不过是便条一类,如《奉橘帖》,《来禽帖》,无所谓感情色彩,更谈不上
文理,再有就是一些一般的问慰之书,简直令人怀疑他在例行公事。远不如此帖的一
往情深、文理为优。这是此帖高出一般杂帖的第一点。
附带提到,王元化先生,以龚自珍为古代的‘第一位杂文家’,看过此帖,不知
感想如何?其实,迅翁早就说过,在中国,杂文是‘古已有之’的,杂文成为独立的
形态,最晚,也要从司马迁开始;魏晋,更是杂文难以企及的高潮期,而右军的《丧
乱帖》,则其尤也!怎么能说,要到十九世纪,即司马迁以后二千年,才出现‘第一
位杂文家呢’?王先生失察了。
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看前两行就够了。如果说,‘追’字
的笔意,表现了右军的‘简远’或‘令人意远’的话,那么前两行,整个地说,则表
现了右军的浓郁。这在笔势上,就是‘雄强’了。此帖的‘雄强’,远远地胜过了
‘神龙’兰亭;比起来,神龙兰亭,确实是先天不足了。看‘丧乱之极’四字,就可
以体味到所谓‘笔势雄强’者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是真正的右军风骨,别人造不了假
的。在诗史上‘汉魏风骨’后,就是晋人的玄言;但在书史上,汉魏风骨,伟大的张
芝之后,却是右军风骨的时代了。右军风骨从汉魏风骨中出来,它还不脱汉魏的凝重
与浓郁,它还不脱汉魏的莽苍之气,--要脱尽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它又出
以自己的风华。这才是右军真面。谁说晋人作字之旨就是‘简远’?苏轼。但是,不
对!就像偏嗜陶渊明一样,苏轼于晋人字取其‘简远’,也不免是偏见,几乎难免
‘嗜痂’之讥了--右军书,有其‘简远’的一面,如‘追’字,‘绝’字,‘虽’字,
‘即’字;但对右军,这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侧面,而‘雄强’、‘浓郁’,才是真面。
如《丧乱帖》前两行,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是不容怀疑的。
一九六三年冬,故宫举办《历代碑帖展览》,有很多右军书的宋拓本。我初看之
后,不禁写道:‘味其浓丽,大类盛唐贵妇。’这当然未免过甚其辞。但右军书浓郁
的一面,前人确实忽了,最多说到‘骨在肉中’,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想,东坡若看
到《丧乱》,也就不会死抱住‘简远’不放了。
总之,雄强,浓郁的右军风骨,是一个不容漠视,亟待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不
弄清楚,舍‘丧乱’而论《兰亭》,右军真面,又从何说起呢?
这里,我想对所谓‘隶书笔意’的问题,略谈几句。所谓右军书必具‘隶书笔意’、
‘必近’二《爨》而后可,是前人的看法。这些人没见到一九七七年出土,一九七九
年发表的亳县曹操宗族墓草书砖,他们的议论,无怪其然。其实,右军对汉魏的继承,
在‘气’不在‘体’。‘剖析张公之草’使‘独草’大行于世的,正是右军。这一点,
在书论上,保守如欧阳询,都早已承认,应当没有问题了。问题是,右军还继承了汉
魏的气,这一点,也应提到。--气,或‘势’,质言之,就是草法,本是汉魏风骨的
正宗。这一点,艺术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人们的疑惑,不久就会烟消云
散的。而右军,却早已得到了这个真传。右军所以‘高绝’者,正在于继承了,并在
新的条件下发扬了汉魏风骨,而根本不是斤斤于所谓‘隶书笔意’。这并不仅仅是右
军慧眼独具,而是因为,汉魏,本来就是草意十足的时代,这草意,又是雄强浓郁的
罢了。
第三,《丧乱帖》兼备了雄强与惨淡之美,看前两行,雄强,浓郁,令人咋舌;
但看下去,后六行,却越来越惨淡,无复雄强之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感情
的变化。当他写到‘号慕摧绝’,‘哀毒益深’以后时,痛不欲书,‘意不在字’,
一片至情,流露纸上,那就只有惨淡了。但即便在这时,每当换笔,仍然锋芒毕露,
如第四行的‘痛’字,第六行的‘毒’字,第七行的‘临’字,这些都十分清楚地表
现了书写的过程。所以,真正达到了‘忘怀楷则’,‘意不在字’的境界,不是《兰
亭序》,也不是《祭侄文》,而是《丧乱帖》。所谓晋人高处,在得‘字之真态’者,
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唯观神采,不在形质’,也只有此帖足以当之。
这是极难达到的境界,所谓‘化境’是也。‘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指的正是
这种境界。老,老辣,就在于一片至情,不见形质;而形质又在,却已是‘从心所欲
不逾矩’。
在中国书史上,达到这种境界的,几千年来,实不多见。其原因,并不在于晋人
讲‘自然’,而是在于晋人‘情深’。只有老辣的书家,而又像右军书此帖一样,呼
天抢地,痛不欲生时,这种‘佳境’才能偶一逢之。这是多么可贵啊!
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提笔写信,一上来,一霎时,情绪还
比较平静,这就是前两行,这是行书;右军此帖,本来可能是要用行书写的。但开始
不久,‘追惟酷甚’,情绪激动了,‘痛贯心肝,’情不自已,意不在字了,这时候,
不惟已经忘却了字的妍丑,而且,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只剩下点画寥寥,一片草意,
再也不能做行书了。--甚至写了四个错字,也不改了。
这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它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老辣的书家,在写
同一封信时,情不自禁,由行到草的过程。我多次讲过,中国一切书体中,只有草书,
是最抒情的。并不是说,别的书体,就不能抒情,而是说,只有草书的抒情,才能达
到真正的自由的化境。人们艳称行书的‘中和性’;其实,行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不信,请看王右军,《丧乱帖》写了两行行书,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草书呢?--
无病呻吟,不能做草;情不浓郁,也是写不出草书的。这个道理,在《丧乱帖》,又
一次获得了证实。当然,右军所写,还是字字独立的草书,终其身,他是小写意。小
写意犹且如此,何况大写意?到大草再度兴起的盛唐时代,到张旭时代,那情形就更
可观了,这只要看一看现存碑林的《断千文》与《肚痛帖》,便可了然。
右军此书,达到这样高的境界,不是偶然的,这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
日本朋友考证,此帖作于永和十二年,这是不错的。我现在补充一些史料。
右军的‘先墓’在甚么地方?‘先’不是他父亲。他父亲的墓曾在临川,右军有
一帖及之。此所谓‘先’,指他的祖父以上者。即从西汉王吉以下,至两晋王览以上
者,‘先墓’所在,可能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云‘临沂都乡南仁里’者是也
(参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见《金明馆业稿初编》,一九八○年
上海古籍版,页一六至一九。)。王吉以来,即家于是。这个推断,应当是不中不远
的。
‘先墓’初‘离荼毒’,是什么时候?只能说,是五胡乱华之际,即晋室渡江前
后,那时,右军尚小,不可详考了。至于‘再离荼毒’遍翻晋史,战争祸及琅邪的,
只有永和十二年那一次。《通鉴》曾详载此事云:
(永和十二年)春,正月燕太原王(慕容)恪引兵济河,未至广固百余里,(东晋将)
段龛帅众三万逆战。丙申,恪大破龛于淄水……龛脱走,还城固守,恪进军围之。
(二月)燕太原王恪招抚段龛诸城。已丑龛所署徐州刺史阳都公王腾举众降,恪命
腾以故职还屯阳都。(胡注:段龛置徐州于琅邪阳都县。杜佑曰:汉阳都县故城在沂
州沂水县南。)
(八月)段龛遣其属段蕴来求救,诏徐州刺史荀羡将兵随温救之。羡至琅邪,惮燕
兵之强不敢进。王腾寇鄄城,羡进攻阳都,会霖雨,城坏,获腾,斩之。
(冬十月)燕大司马恪围段龛于广固,诸将请急攻之,恪曰:‘用兵之势,有宜缓
者,有宜急者,不可不察。……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也!’……于是为高墙深堑
以守之。齐人争运粮以馈燕军。
十一月,丙子,龛面缚出降。……恪抚安新民,悉定齐地,徙鲜卑,胡、羯三千
余户于蓟。
荀羡闻龛已败,退还下邳,留将军诸葛攸,高平太守刘庄将三千人守琅邪,参军
谯国戴�NFDD1�等将二千人守泰山。(《通鉴》卷一百,页三一五二至三一五九。)
这就是整个战役的简略经过。其中,两次提到琅邪--右军‘先墓’所在地,但都
言而不详,似乎琅邪并没有陷于北人之手,难道右军的‘先墓’还是晋军发掘的吗?
按:《晋书・荀羡传》载此事,有重要的不同,足破此惑。云:
及慕容俊攻段龛于青州,诏使羡救之。俊将王腾、赵盘寇琅邪、鄄城,北境骚动。
羡讨之,擒腾,盘并走。军次琅邪,而龛已没,羡退还下邳,留将军诸葛攸,高平太
守刘庄等三千人守琅邪,参军戴�NFDD1�、萧辖二千人守泰山。(《晋书》册七,页
一九八一。)
‘俊’自是‘恪’之误,不去说它。这里重要的不同是,《通鉴》只提到‘羡至
琅邪’而‘王腾寇鄄城’而《荀羡传》则大书,‘王腾、赵盘寇琅邪、鄄城、北境骚
动。’似乎,《通鉴》是精确了,但却有重要的遗漏:不仅不见‘赵盘’之名,而且
把‘寇琅邪、鄄城、北境骚动’这一个重要的前提抹杀了。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右军在琅邪临沂的‘先墓’,是由燕军‘荼毒’的,而荀羡
在斩了王腾之后,‘即修复’,也就顺理成章了。--总之,《丧乱帖》所写的,是永
和十二年八月的事。现在总算弄清楚了。
‘先墓’被掘,不仅汉代,即使是‘礼玄双修’的东晋,这也是至苦至痛,不可
容忍的。表现在《丧乱帖》中的一片哀呼,也就不难理解了。右军从玄学中吸取的,
正是‘至情’流露这一点,玄学并没有淹没他。他‘末年’,总是这样,正像他自己
所总结的: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法书要录》卷十,
《全晋文》页二十二至二十六。)
这才是右军‘末年’的常调,所谓‘情深调合’的‘调’,正是这个,而不是别
的,这还不够明显吗?比较起来,《十七帖》,倒是有些变调的意味了,它与右军
‘末年’的基‘调’,是不‘合’的。
表现在《丧乱帖》里的呼天抢地的哀痛,难道有一点‘思虑通审、志气和平’的
影子吗?没有!绝对没有!因而,《丧乱帖》的审美特征,也不是所谓‘不激不厉’,
而毋宁说,恰恰相反。孙过庭的观察,对于《十七帖》,或者稍合;而对以《丧乱帖》
为基调的右军‘末年’书,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有了《丧乱》,从今以后,大可以不必奉《兰亭》为神圣了。所谓‘《禊帖》又
右军之至者’云者(柯九思《题兰亭独孤本》,见《柯九思史料》页五十。),自可作
罢。
(原载《中国书法全集》第十八卷,荣宝斋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第一版
由上海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和朝日新闻社共同举办的“书法至宝――日本与中国”展,昨日起在上海博物馆隆重展出,在多幅珍贵的展品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被称为“有可能是书圣王羲之存世惟一真迹”的《丧乱帖》。
《丧乱帖》为王羲之的行草墨迹,书写于白麻纸上,尺幅为28.7×63cm。史载,《丧乱帖》是奈良时代从唐朝传入日本的,一直为日本皇室收藏。《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绪。学者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曾称此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是王羲之晚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远胜《神龙本兰亭序》。而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曾指出,现在存世的20多幅王羲之遗墨中,几乎都被证明是后人摹本,惟一一幅有可能是真迹的,那就是《丧乱帖》。
此次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中日古代书法名作。日方提供了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三井纪念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的王羲之的《丧乱帖》、《孔侍中帖》、宋拓《石鼓文》、《泰山石刻》、《孔子庙堂碑》等早年流入日本的中国古代书法珍品,还有圣德太子的《法华义疏》、空海的《风信帖》等日本古代书法珍品。上海博物馆提供了馆藏的晋唐宋元书法珍品,其中有东汉曹全碑帖、东晋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后梁王相高的《维摩经卷》、唐怀素的《苦笋帖》、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铭》和宋拓《淳化阁帖》等。
据悉,该展览日本东京的先期展出中曾引发轰动――在为期36天的展期中,共有182018人次参观了展览,平均每天超过5000人次,最多一天观众近8500人次。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百度资料:
Google资料:
雅虎知识堂:
都是比较容易查到的.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不是更加深度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