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
中国书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简单的说,就是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圜曲宇宙之势,俯察龟纹鸟虫之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后世经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草书、行书、楷书依次演进,至汉和魏晋、隋唐,书法大盛,篆隶行草风行于世。
中国书法艺术犹如深窖老酒,随时代更替,岁月流转,越久越醇。
关于中国书法发展演变的阶段,可以借助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晋韵、唐法、宋意和元明人尚态,清人尚质。
所谓晋韵,就是晋代书法崇尚意韵,字型优美妩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层清闲雅逸、娴静淡然之美。代表人物就是二王。
所谓唐法,主要指六朝遗法中蝉蜕而出的"初唐四家"欧虞褚薛",和中唐的"颜柳",其书法结构严谨,气魄雄伟,被尊为"翰墨之冠。
宋人尚意,与"国运多难而文运不衰"有关。以苏黄米蔡"宋四家"为代表的文人墨客,直接魏晋遗风,于韵中求意,留下很多名作。
元明书法以"态"求胜,出了个赵孟頫和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吴中四家",他们上通晋唐,又独立于翰林,皆为后世称道。
中国几千年书法流变,到了清代由于清帝长于书法,亦达到了盛世。著名书家如王铎、傅山等都留下了很多行草佳作。晚清碑学兴起,邓石如、金农、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书风成为主流。清代书法尚"质",吴昌硕最富盛名。他写"石鼓"常以草书笔法,气度恢宏,功夫已臻化境,无出其右者。
谢邀。本人不从书体演变进程进行阶段分析,觉得可分如下三个大阶段,且将民国之前的历史只做简略记录:
一,记事等实用阶段。结绳记事,甲骨刻字记事,鐘鼎铭文等等都是。前秦时期吧。
二,规范,传承,演变。艺术与实用共存阶段。
秦朝统一文字后,字体逐步走向规范,书体也逐步演变,多样化。名家辈出,受到社会追捧。科举取士时代,更是需要文章和书法俱佳,才能入仕。但也有隐士,僧侣等书法高手。使得书法艺术化方向发展。临摹学习,收藏把玩成风。
魏晋时期书法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时期尚态 。而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
民国时期的书法,多元化发展,出现五大不同流派。代表人物有吴昌硕、康有为、郑孝胥 、李瑞清、于右任。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曾任“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的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民国二年(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长。与王一亭结为至交。王一亭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吴昌硕的书画金石艺术,使其名声大振。 民国三年(1914年),王一亭为吴昌硕在六三园举办生平第一次个展,使吴派艺术开始为日本艺界所了解和推崇。上海书画协会成立,任会长。 民国四年(1915年),上海题襟馆书画会推先生为名誉会长。
吴昌硕,一位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在传统文化融合、会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也受到影响,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也就是通融和超越。虽然时代对于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动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吴昌硕与传统文人画家不同,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特别是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吴昌硕不仅实现了让绘画体现野逸与高古之气,还把中国画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对现代中国绘画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画家如:齐白石、王震、赵子云、陈师、陈半丁、陈师曾、朱屺瞻、刘海粟、钱瘦铁、潘天寿、吴茀之、王个簃、诸乐三等都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与启示,他们是研究吴昌硕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在对吴昌硕艺术的学习、传承与研究中,也对于阐释,承袭与引领近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其中,王个簃是吴昌硕门生中的佼佼者。他穷极毕生精力,全面继承吴昌硕艺术,在诗、书、画、印领域造诣卓著。 吴昌硕在日本称之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芝齐名。
再介绍一下第四任“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 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担任家庭教师期间,有幸接触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对以后沙孟海的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5年他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学,使他学艺大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他的金石文字。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独特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沙氏学问渊博,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新中国建立后,有民国时“南沈北于”著称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出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在解放初期,或有一定影响力。沈先生留在大陆,于右任先生则去了台湾。
“中国书法研究社”及“北京时人书法展”使沈尹默先生但书法,深受欢迎,引起极大反响。
中国书法研究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书法社团,成立于1956年9月16日,比中国书法家协会(创立于1981年)还早25年。该书社由北京的一批从民国走过来的书家相聚筹划创建,周恩来还曾担任过书社的名誉社长。因条件所限,书社把组织关系挂靠北京市文化局,办公地点为后海南张伯驹家的西屋。
书社成立大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推举陈云诰为社长,溥雪斋、张伯驹、徐石雪为副社长,陈云诰、溥雪斋、 张伯驹、徐石雪、黄晏生、胡佩衡、赵枫川、董寿平、张珩9人为常务理事,郑诵先为秘书长。叶恭绰、章士钊、许宝蘅等在民国时曾任政界职务的文化名流也积极参与了书社的活动,赵质伯、郭风惠、郭珍航、宁斧成、萧劳、康伯藩、魏长青、王传恭、何炎、金禹民、刘博琴等为书社的重要成员。
书社成立的当年,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第一次书法展览“北京时人书法展”,除社员的作品外,还邀请了身居上海的沈尹默的作品,并将日本书家的13件作品一起展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纯粹的书法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当代书法作品在首都的集中展示,展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后来,则有“毛体”引领的“老干部体”及“舒同体”有一定影响力。
舒同1959年题写“许家崖水库”
“文革”期间,书画被当做“四旧”之“旧文化”对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工厂停工,报刊关门,书法家都被赶进了牛棚,大街小巷能看到的是除了大字报还是大字报。视书法为全民艺术的日本开始流传一种言论:中国已经没有书法,书法的传统已由中国移到了日本。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被发现。
1973年1月,《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专门出版“中国现代书法特辑”,向日本介绍中国书法大家的作品。林散之草书毛主席诗《清平乐·会昌》的条幅独占首页。次页刊登的三幅作品依次是沈尹默、沙孟海、启功的。郭沫若的一幅《沁园春·祝贺中日恢复邦交》放在封二,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从此,林散之的名字像惊雷响遍中华,震动日本,随后又传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林散之被誉为世界级“当代草圣”。
1975年3月,日本书法代表团来华访问,点名要拜见林散之。这次会见是外交部应日方要求安排的官方活动,规格很高。
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书法仍偏冷。待到拨乱反正,恢复高考 ,改革开放后,书法逐步得到恢复。1981年成立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舒同出任主席。
下面再记述启功先生。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 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 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 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晚年担任九三学社顾问、第三、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第六任西泠印社社长
1981年国家教委等部委办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是改革开放后举办的首次书法大赛,担任评委的是启功、赵朴初、舒同、费新我、商承祚、萧娴、沈延毅等老一辈书法名家。此次书法大赛空前绝后,影响深远,发现成就了大批书法精英,其中包括中国书协现任副主席包俊宜、陈振濂、顾亚龙等名家,38年以来,共有近100多获奖者成长为书法家, 30多人担任过各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和副主席,成为中国书坛的中流砥柱。
1985年是硬笔书法史上意义非常的一年,是具有里程碑高度的一年。那一年的钢笔书法大赛,参赛人数高达100万人,100万的投稿者。钢笔书法大赛至2018年“宇邦杯”第十二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已有十二届了。
如今各种书法大赛,借助网络和各种媒体,可以说是铺天盖地,随时可以进行。书法爱好者人数,也是规模空前,不计其数。遇到如此发达的自媒体时代,辉煌是可以想象的。
刚于本月初公布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共收到来自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2620件投稿作品,其中行书12368件,草书11063件,楷书11229件,隶书8647件,篆书5025件,篆刻2615件,刻字1673件。 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共评出入展作品1074件,其中行书281件,草书220件,楷书246件,隶书115件,篆书92件,篆刻85件,刻字35件。
三,未来,书法或许会逐步脱离实际功用,转向以艺术形式为主,进入“学习,创作,交流,研讨,收藏,交易,赏玩”的良性循环阶段。书法组织遍地,书法比赛展览随时可以展开,正规组织的大赛也将步入经常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明需求不断提高,中国书法文化事业的方兴未艾,前景将非常乐观,无可限量。
个人突发奇想的阶段划分的观点,仅供探讨。记述几位近现代书法大家、名家及有关事件,可利于审视当代书法文化的走向,记述不够系统,有详略,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