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历史看先有草书再有行书后有楷书,那么学习书法应该先从哪种书体开始?
谢谢邀请。此问题不敢苟同,也从未听说书法从草书开始再到楷书。本人浅识,不加评论。但从我本身学书法而言,没有遵循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和书法学习应从楷书开始,而直接从草、行入手,真是打脸的很;不但书法未成,最后,还是被告诫楷书功底不行,而行、草不入。而且,再学楷书,费九牛二虎之力,不见楷书样,倒写出了四不象;人见啐之。书法家说:要想写出一手好字,必从楷书始练,若有功底,行书自然;行书为草书之底,行书已成,草书不远。其感受深也,不知合乎书家之道法否?
谢谢你的邀请。也谢谢你的提问。这是今天不少人的抬杠,又没有完整了解书法史知识的说法。
以楷书为书法的基础,真不是从王羲之时代开始,也不是从颜真卿开始,但是,起码从苏东坡开始固定下来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以楷书为书法的基础这个说法,这么晚才出现?
不是王羲之就有楷书了吗? 不是唐代就已经是楷书的天下了吗?
事实是这样。王羲之时代确实有楷书了,但是,王羲之时代大多数人还是写隶书的,当然大家草书也写。
经过二百多年的书法发展,隋唐时代,基本趋于楷书了。因为,楷书确实比隶书的书写效率要好一些。
所以,唐代开始,书法的主体是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主流。
其它的书法,例如篆书退居次要地位,隶书,基本退出实用。
“魏碑”在唐代是没有这个概念的,所以,魏碑在唐代仍然作为“隶书”的一种,是可以选择学习的。
在唐代,也没有“楷书”这个概念,所谓的“楷书”,唐代叫做“草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唐代在事实上是一个楷书、行书和草书三大书法并行使用的时代。
其中,楷书是官方文献的规范字体,行书是日常字体。草书是文章草稿,或者书法艺术。
严格说, 草书不属于“规范文字”,只是一种写作文章的辅助书法而已。
由于唐代完善和强化了科举制度,因此,书法规范确实是一个社会新问题,因此,写好楷书,这是读书人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因为试卷不可能行书或者草书交卷吧?
那么宋元明清,也就承传了楷书答卷的传统。
所以,从明代开始,楷书就成为馆阁体的代名词了。
楷书这个词,也就从明清时代正式出现了。
既然宋元明清仍然承传唐代书法传统,书法的主流还是楷书、行书、草书,那么,首先把楷书写好,这是一种实用的需要。
比如说,你要考公务员,你草书写那么好有用吗?不但没用,反而有害!
所以,作为一个公务员,无论级别高低,楷书写不好,首先就不录取你!看你敢不敢乱写!
例如明代大名鼎鼎的文征明,我们今天知道他是书法家,而且楷书都是棒棒哒大腕。
但是,很可惜,文征明大师考试的那年,他的书法不好,所以,没有录取为公务员。
文征明生气啊,老子这么大一个才子,一个公务员也录取不上,老子不考了,这个我说了算吧?
当然算啊!于是,大明帝国少了一个公务员。
文征明专心致志学书法学绘画,日子过得不比公务员差,还成为名人了。
由此可见,元明清时代,对一个读书人的楷书要求有多严!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楷书是书法的基础,才能够建立起来。
而且,如果仅仅是在楷书、行书、草书这个体系范围,应该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也是基本没有严重问题的。
第一,楷书写好了,书法的基本功也具备。
第二,书法是相通的,即使不考虑楷书与行书的近缘关系,那么,楷书与隶书也是有近缘关系的。
所以,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主要是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体系而言的。
这其中并没有包括隶书、篆书和一些魏碑。
但是,事实上,书法艺术的范围,要远远大于书法的实用范围。
所以,从学习书法艺术来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就经不起理论逻辑和事实的检验了。
比如,先学隶书行不行?先学行书行不行?或者先学篆书行不行?
甚至说,李斯也没有学楷书,他不也是书法大师吗?王羲之,不是也是先学隶书的吗?
从实践来说,如果是纯粹的学书法,当然都可以。因为书法,也有相对的独立性。
比如草书就是一个独立的书法。楷书也是代替不了草书的。
但是,草书也不是常用的书法,只能作为艺术来学。
尤其是我们今天,楷书真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书法已经成为艺术而不是一种实用工具了。
所以,怎么学书法,还是看自己的爱好选择了。
但是,今天的书法框架仍然是楷书行书草书三大字体。
其中,大家最喜欢的应该是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