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汉墓医简编联释文工作基本完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学者共同发表了对四川成都天回汉墓医简的整理研究成果。研究者表示,天回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可能成书于齐地。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编号为M3的古墓出土竹简951支。考古工作者在该墓的北Ⅱ底室清理出竹简730支,包含5种医书和1种法律文书。5种医书分别被命名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刾数》《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法律文书则根据长度暂名为《尺简》。在南Ⅱ底室,清理出竹简221支,其中包括2种文献,分别是内容为治疗马病的《医马书》和关于人体经脉的《经脉书》。目前,这批竹简的编联、释文与注释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教授柳长华等学者,对这批医简的价值、学术源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天回汉简的字体,属于西汉初至武帝早期带有浓郁古文或篆书笔意的古隶。根据书写形态推断,这批医书并非一时写就,其书写时代与马王堆医书相比略晚。结合简文书写的避讳情况,推断这批医简抄录于吕后至文帝期间的可能性较大。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汉代名医仓公淳于意的事迹。据载,淳于意为临淄人,自幼喜好医药方术,后来得到“扁鹊之脉书”并将其传授下去。天回医简中的《脉书·上经》和《脉书·下经》可能是仓公所传的“扁鹊之脉书”。天回医简中存在较多的齐语特征,而齐语大体为今山东省先秦两汉时期人们使用的交际用语。
除出土大量医简之外,该墓还出土了制药工具等器物,证明墓主人生前所从事的职业应与医学有关。墓中还出土了两件朱书“弓”字的漆器,据考证,“弓”应为墓主姓氏,起源于鲁国。根据这些材料,研究者推断这批医书成书并抄录于齐地,在汉文帝时期之后流传至成都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