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西夏石窟营建史构建(上)
以莫高窟为主的敦煌石窟营建史,在回鹘西夏之前,因为有内容丰富的藏经洞资料的佐证,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其中以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一文最为经典[1],其后马德以“敦煌石窟营建”为专题,对莫高窟营建史作了详细梳理,对供养人题记和藏经洞写本有记载的洞窟营建历史均有著录[2]。王惠民则以敦煌佛教发展史为线索,对莫高窟石窟营建再作考察[3]。但我们注意到,以上研究中对回鹘、西夏、元时期的营建或未作说明,或一笔带过,或仅作简单讨论。
同样,学者们对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到了回鹘、西夏、元时期,较之前期各时代艺术,也往往以较为简略的笔触处理。段文杰是以“少数民族政权时期”或“党项蒙古时期”简略论之[4];宁强则以单幅画面的形式把这一时期的壁画艺术作了介绍性说明[5];赵声良敦煌艺术简史西夏元时期的石窟艺术,把回鹘风格洞窟归为西夏时期,即认为不存在回鹘单独的艺术,又以较为宏观的手法对西夏和元洞窟艺术作了简略介绍[6]。
总体而言,敦煌西夏石窟营建史的研究,由于受历史文献资料、洞窟文字资料的局限,又缺少供养人画像资料的佐证,加上洞窟图像资料信息解读的瓶颈——此期图像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简单化,另一个极端是变化大,无传统的延续,再加上藏传佛教图像的进入等因素,最终导致长期以来对这一时期段的洞窟营建史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几乎是停留在1964年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调查的资料基础上产生的1980年由白滨、史金波公布的西夏洞窟基本资料[7],以及1982年刘玉权西夏洞窟分期成果[8]和史金波、白滨公布的洞窟西夏文题记资料[9]。之后曾参与洞窟西夏资料调查的陈炳应也再次以更为详细的笔法梳理了西夏洞窟营建史状况[10]。这些均是早期的研究,其后,对敦煌西夏石窟营建史的研究,虽然有零星的文章有所涉及,但至今无人对其作全面综合的系统研究。
对于莫高窟、榆林窟洞窟营建史基本线索,之前陈炳应在已经释读出来的两地西夏文、汉文题记资料的基础上,作过较详细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以此二处石窟为主的西夏石窟营建史[10]1-55。对于这些题记所记载的西夏洞窟营建史大纲,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题记反映的多只是西夏时期在莫高窟和榆林窟简单的装銮、修造、建寺、清理积沙及游人、香客的巡礼活动,也有在窟内的行愿、行善、烧施等佛教活动,无法构成完整的石窟营建史,但却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时期洞窟营建的蛛丝马迹。
敦煌石窟营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十六国北朝开始凿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到了西夏时期,正是归义军大规模营建之后,相信信仰佛教的西夏时期的敦煌当地人、作为统治阶层的党项人,一定会继续这种传统。况且西夏统治敦煌地区有近200年时间,即使是考虑到中间出现过约30年时间的沙州回鹘政权时期[11],西夏统治敦煌也要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加上西夏时期以党项皇室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对佛教不遗余力的推动[12],以及西夏留下的大量丰富的佛教遗迹与文献①,想必西夏在敦煌的佛教石窟营建成绩一定也相当丰硕,实有必要作些探讨。
鉴于此,本文拟从洞窟营建史的角度,对敦煌石窟西夏洞窟作些探讨,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希方家教正。
一、重绘前期洞窟的基本营建方式及其特点
敦煌石窟西夏洞窟在莫高窟的基本营建方式是重修前期洞窟,这一点已是学界熟知的事情。但仔细考察西夏时期在莫高窟的重修活动,可以看到西夏人的重修有几个颇值得总结的现象与特点。
纵观敦煌石窟的营建史,从十六国北朝以来,以莫高窟为主的洞窟营建可以说一直没有停止,其下限可以到以九层楼建成为代表的1936年[13]。若从《莫高窟记》所记前秦建元二年(366)乐僔开窟算来②,将近1600年时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莫高窟没有停止过营建,明清两代虽然现在看来几乎没有新的内容出现,但是毕竟小规模的维修、清沙活动仍在继续,以第138、454、342三窟为代表的“娘娘殿”即是明清之作,另像现存上寺、中寺即是清代的“皇庆寺”所在,下寺也是王道士在1908年5月完工的道观“三清宫”[14];包括莫高窟洞窟完整地保护下来,应该归功于明清两代敦煌本地老百姓出于信仰需求而自发有意识的保护,只是没有留下相关的资料,但明清时期大量的游人题记出现在洞窟中③,其实也表明莫高窟在这一时期作为圣地的历史事实。以上这些,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说都可以归入明清时期莫高窟的营建。
在莫高窟石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稍作考察即可发现,洞窟的重修活动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一是中唐吐蕃时期对盛唐未完工洞窟的补修[15],二是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三是沙州回鹘时期,四是西夏时期。元代也有重修,但因为涉及洞窟极其有限,仅在第332窟甬道南北壁下层重绘一小块,分别画男女供养像几身而已。
对于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洞窟的重修活动,敦煌研究院学者们多有注意,马德有总结:“当时,莫高窟崖面上大概一共有近600窟龛,而有一半以上的窟龛以及整个崖面都在这一时期经过重修。”他并特别强调了以崖面景观为主的重修现象:“由于崖面上已经饱和,加上崖面上曾经发生过崩塌,所以也是在这一时期,莫高窟崖面上所有的洞窟龛前面都修造了木构殿堂(与地面连接的底层洞窟)和窟檐(二层以上的洞窟悬空架设),窟檐之间以及前后上下的空隙处又全部绘制露天壁画以连接,使一条长达千米、高10米至40米不等的崖面被装点得如同神宫仙阁、琼楼玉宇,分外秀丽、壮观,其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16]113若仔细考察莫高窟洞窟,会发现曹氏归义军时期对洞窟的重修工作,除了以上在崖面上的木构殿堂、窟檐、露天壁画以外,曹氏在建窟檐和殿堂的同时,往往会重绘洞窟前室壁画,并缩小窟门,新绘甬道壁画。这样的洞窟在莫高窟数量颇多,早期的北魏第431窟、西魏第437窟、北周第428窟、隋代第427窟、盛唐第444窟,这几窟现存时间颇久远的窟檐建筑,包括前室和甬道壁画,即是曹氏时期重修作品的代表。虽然没有留下木构建筑,但是木构建筑遗迹清晰可见,并重绘前室,缩小甬道,新绘甬道壁画的洞窟数量超过莫高窟洞窟总数的三分之一,代表如莫高窟北魏第435、251等窟,西魏第288窟,北周第296、299等窟,隋代第420、401等窟,初唐第331、323、322等窟,盛唐第217、45等窟,中唐第231、237等窟。另也有对前期崩塌的洞窟作新的加固处理的情况,最典型的现象即是北凉第275窟、北魏第263窟、盛唐第446窟,前期塌毁的洞窟经过曹氏的再加固,使其又成为一完整的洞窟。需要说明的是此类重修时往往在甬道,或前室,或主室画重修功德的供养人像,同时前室西壁门上往往有功德记文榜题框。
到了曹氏归义军晚期约曹宗寿、曹贤顺时期,洞窟重修现象又发生较大的变化,以对莫高窟盛唐大佛“南大像”第130窟、中晚唐第152窟、晚唐第16窟、五代第256窟等大窟的重修为例,除了殿堂或窟檐重修之外,在洞窟内部的壁画上主室是清一色的四壁绿千佛,窟顶不画尊像,全为团花,藻井以几何纹和垂幔,装饰效果非常浓厚。更有趣的是,这种重修手法与风格影响到其后的沙州回鹘和西夏时期。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重修手法往往不画供养人画像(不全是),以第16窟为例似乎与藏经洞的封闭原因有所关联[17]。
相比五代宋曹氏时期的重修活动,到了沙州回鹘和西夏时期,莫高窟的洞窟重修手法出现了新的变化。
1.以洞窟壁画重绘为主。沙州回鹘和西夏时期的洞窟重修活动,不再像曹氏归义军前期重修那样,会有木构殿堂、窟檐及缩小窟门的做法,而主要以重绘壁画为主。虽然之前的莫高窟殿堂考古工作把像第130窟前的大型殿堂归为西夏时期[18],但已被学界否定,实为曹氏归义军时期所为[19]。
2.选择洞窟时以隋和唐前期小型窟为主。回鹘和西夏时期重修的洞窟,以隋和唐前期小型窟为主,个别也有早期较大的窟,像第244、263窟,应为北朝中心柱窟,还有个别大窟像第351窟应该是晚唐五代宋时期的大窟,但此二者均不占主导。整体上选择小型和中型窟作重修的对象,实是与这一时期沙州人口和经济基础有关。
3.遍窟重绘壁画。曹氏归义军前期的重修多局限在前室、甬道,主室一般只重绘曹氏时期的供养人,而回鹘和西夏时期的重修是对洞窟包括前室、甬道、主室的全面重绘,完全覆盖下层的隋、唐壁画,可谓“旧貌换新颜”,以简单的重绘手法,把一批前朝的旧窟变成回鹘、西夏时期的功德窟。
4.重修功德主供养人画像缺失的疑惑。洞窟的营建均是在功德主窟主、施主发心下的功德行为,到了曹氏晚期的重修出现过供养人画像短暂的缺失现象,再到沙州回鹘时期供养人画像再次以集体相出现在重修的洞窟中,但莫高窟西夏时期重修洞窟时,主室内不留供养人画像的位置,前室情况虽然因残而不甚明了,但从历史的惯例来看,也不大可能绘制供养人画像。对此现象和原因,笔者虽然已有专文作过探讨[20],但仍有疑惑存在。
二、西夏时期莫高窟石窟寺管理状况
从藏经洞写本与洞窟供养人题记等资料可以看到,莫高窟在历史时期一直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洞窟营建、洞窟维修、日常香火、洞窟清沙等事宜。S.1947记“(归义军)管内一十六所寺及三所禅窟”,另在吐蕃和归义军时期的僧官中,出现过像“三窟教授”(S.2133v)、“三窟教主”(北芥35)、“勾当三窟”(P.4660)、“住三窟禅师”(P.4640)等职务。这里出现在敦煌写本中的“三窟”、“三所禅窟”,最早土肥义和认为即是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21],马德则在此基础上详细考证敦煌写本中出现的“东窟”、“西窟”、“窟上”所指[16]212-215,肯定了土肥先生的观点。而归义军时期大量寺院账目文书中有关窟上活动的记载,除了有记载与洞窟营建有关的看窟、下彭、打窟、调灰泥、上泥、画窟、安窟檐、安窟门、油窟门、上梁、脱墼、垒墙等之外,还有像易沙、堆沙、栽树等洞窟环境管理活动,也有不少反映在洞窟上的其他大众活动如燃灯等,也有频繁出现在洞窟上的迎来送往活动[22],这些都可以看作是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在历史时期有相应的统一管理机构和相应措施的重要资料。
S.5676《诸寺僧尼数》是归义军时期各个寺院僧尼人数的统计[23]:
1.龙廿人 开廿人 莲十人 永十
2.七人 图卅七人 云十五人 康十九人
3.窟十九人 金廿六人 恩卅一人 修
4.五十五人 乘六十人 普五十七人 国
5.廿九人 圣七人
其中有19人的“窟”即是指莫高窟,可见当时的莫高窟是和其他沙州城内的寺院一样,总体上属于归义军佛教都僧统统一管理。更早的日本滨田海德旧藏115号《诸寺付经历》是吐蕃时期因赞普转经而给沙州各寺院付经的目录,其中的“窟”学者们认为即是莫高窟[24]。
写于951年的《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写本[25],记载当时的僧政道真发布转贴,通知相关人员在本年的腊八日夜在莫高窟遍窟燃灯的具体任务,实是莫高窟佛事活动统一管理的最好证明。如果说P.2019v《长兴元年(931)净土寺入破历》记载“粟肆斗,令公上窟时卧酒、窟上诸寺领顿用”,所记“窟上诸寺”可以理解为莫高窟的多所寺院,再结合莫高窟第443、148等窟供养人题记中频繁出现的“住窟禅师”、“窟禅”、“住窟禅僧”等身份性质的僧人群体在莫高窟进行的禅修活动,那么莫高窟在寺院统一管理下的营建、维修、佛事、香客活动,应当井井有条。
按此逻辑,正因为吐蕃和归义军时期莫高窟属于敦煌佛教僧团统一管理之下,所以我们看到归义军时期在重修前期洞窟时采取的统一而规范的手法,但是到了曹氏归义军末期一度出现一些变化。到了回鹘和西夏时期,目前很难找到直接涉及莫高窟整体洞窟管理的文献资料,但从洞窟现有的遗迹出发,也可以对西夏时期的莫高窟石窟寺管理作些推断。
(一)重修前期洞窟选择的混乱反映出莫高窟管理大不如前
我们知道,佛教石窟寺的营建,在不同时代选择营建洞窟的位置时,往往会充分地考虑具体崖面位置关系[26],这一现象在莫高窟反映得尤其有规律可循。熟悉莫高窟洞窟者皆知:在回鹘西夏之前,莫高窟崖面上的洞窟是按不同的时代分成多个崖面区间或段落,以北凉三窟第275、272、268窟所在位置为最早开窟的崖面;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向两侧布局,每一层的某一段崖面上往往会是同一时期洞窟集中的区域,到了曹氏归义军时期则往往在底层开大窟,看似无规律,其实若考虑到当时整体的重修活动,就可以看到曹氏归义军时期大窟的选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27]。
但是到了沙州回鹘和西夏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回鹘时期的重修洞窟,还是西夏时期重修的洞窟,放在整体莫高窟崖面上观察,找不到规律性,从南到北、从一层到三层,都有重修的洞窟,即使是比较集中的某一层位上,重修的洞窟也不相互连接,似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整体的事先规划。
因此,单从重修洞窟的选择上来看,西夏时期莫高窟的管理大不如前。
(二)较为频繁的游人香客活动显示莫高窟有效管理的衰败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已在《西夏时期敦煌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一文作了讨论,通过现存于莫高窟洞窟中的西夏文、汉文题记资料,可以较为清晰地感受到西夏时期的莫高窟已成普通游人香客随意题刻之处,而像一些清沙的功德题记,也似乎说明了莫高窟正常的寺院有序管理的清沙活动受到影响或中止,底层的一些洞窟受流沙淹没,需要清理。当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之所以会留下这些游人香客的题刻文字,其实反映的是莫高窟仍然作为西夏时期重要的佛教圣地和沙州老百姓信仰中心的地位,当然整体境况和管事并不理想。
(三)以对第285窟的重修现象看西夏时期莫高窟的管理
莫高窟第285窟是北朝的代表窟,窟内壁画极其精美,是同时期北朝洞窟所仅见。西夏时期在该窟的重修活动颇为独特,不是像前述常见整体重绘壁画的方式方法,完全没有重绘壁画,西魏壁画保存完好。西夏时主要在窟内建一方形坛,坛上立一圆形多层的曼荼罗式坛,似第465窟主室存多层圆坛,此现象在1908年伯希和考察队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另在南北壁原8个小禅龛部分龛门口起一藏式塔,把龛完全封闭起来,据伯希和笔记可知,当时这些藏式塔龛里面塞满了西藏信徒的还愿物[28],藏传信徒如此崇拜这些塔和龛,极有可能这些塔是为封存西藏喇嘛教的高僧舍利所为,果若如此,则说明西夏时期在重修时把第285窟本来是禅窟的几个小龛部分埋藏了僧人骨灰,可以认为是西夏重修工作时完全改变洞窟功能与性质的重要事例。类似的现象另可在莫高窟第328窟看到,西夏人重修第328窟时完全未动精美的盛唐彩塑和龛内壁画,仅重绘了窟顶、四壁、甬道和前室,同时在主室龛下起一藏式塔。此塔在整个洞窟中显得极不协调,推测和僧人死后瘗埋有些关联。此类似的做法也可以在莫高窟北区石窟第142窟看到,狭小的窟内起二塔,考古判定为瘗埋窟内的舍利塔[29]。
对于第285窟几处塔的时代,宿白定其为元代[30]。宿先生早年断为元代的莫高窟、榆林窟遗迹,现已多有新说,以第464、465窟为代表,多已归为西夏时期[31]。另在主室北壁西起第一个禅洞内有墨书西夏文十行[10]9:
雍宁乙未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麻尼则呼……同日,八人共同发愿,来山寺庙中烧香,生生世世,当见佛面。司者案头尼则尼顷浪(画押)。
西夏崇宗乾顺雍宁乙未二年,即1115年,此题记和塔是西夏人尼则、尼顷浪等八人来莫高窟巡礼时在第285窟留下文字。至少说明到了西夏时期第285窟已经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况。
另据敦煌研究院保护所使用碳十四14C测年的结果,第285窟现存的窟内坛的时代是西夏时期④,这也为西夏在第285窟的系列活动提供重要的时间依据。
如果以上推测成立,让我们看到西夏时期把前期洞窟改为起舍利塔的现象,充分说明这一时期莫高窟石窟寺整体管理的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