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国学  >  历史文献  >

《橙阳散志》的编修及其史料价值(上)

时间:2022-05-27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在传统中国文献体系中,方志与正史、文集、族谱等皆为重要文献载体。方志作为一种重要的典籍,主要有一统志、通志(省志)、府志、县志、乡镇志和专志等类型。一般来说,府县级以上的方志多由官方倡修,举凡一地的山川水系、风土民情、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地方望族等都包含在内。而乡镇志作为乡村社会最为直接的文献记载,则多为民间乡绅编纂,最能反映基层社会实态,其文献也是编纂府县志的重要资料来源,故而乡镇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传统徽州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如今遗存有数以万计的文书,数以千计的族谱、文集,数以百计的方志。这些资料是支撑徽学这一门新兴学科的重要基石。方志为历史研究之重要史料,在徽学研究中亦得到广泛运用。《橙阳散志》为清代徽州著名的乡镇志之一,其体例之完备,编纂过程之长,史料价值之高,都是徽州其他乡镇志无法比肩的。但目前学界对《橙阳散志》的作者、版本、卷数等方面都存在不少讹误,对其编纂实态更缺乏认识,这些都严重影响该方志的运用和史料价值的发挥。有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方志作者生平事迹进行考察,对其动态编纂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该书的史料价值作初步探讨。不当之处,尚祈专家指正。

    一、江登云与《橙阳散志》的编修

  《橙阳散志》为江登云辑,其长子江绍莲续编。前者成书于乾隆四十年(以下简称乾隆本),内容为十二卷;后者成书于嘉庆十四年(以下简称嘉庆本),内容为十五卷,末一卷。下面首先对江登云生平事迹及《橙阳散志》的编修进行论述。

  (一)江登云生平事迹

  江登云(1717-1778),字舒青,号爱山,一号步蟾,原名嘉詠,字鸣和。他出生于歙县北乡江村。该村为江氏世居之地,北宋初期始迁祖江汝刚迁居该村,生峄、岌、岩三子,此后人丁兴旺,枝繁叶茂,逐渐形成峄、岌、岩三大派。随着世系的推衍,这三大派支下又形成若干门房支派,江登云属于岌公分下桂一公支的东皋堂门,为江村始迁祖江汝刚第二十四世孙。

  明清时期,江氏科第发达,文风昌盛,仕宦辈出,商业兴盛,成为当地望族。江登云出身于书香门第、商贾世家。其高祖父江国宪(1581-1652),“居躬孝友,德重乡闾,族人奉为矜式”。其曾祖父江懋孳(1604-1669),覃恩貤赠武翼大夫、湖广襄阳游击,懿德孝友。其祖父江承元(1648-1715),为当地著名商贾,尝倡修叶坝岭古道、修建东皋堂,捐引道庵田产,义举甚多。其父江嗣仑(1685-1749),字英玉,号星源,邑庠生,中康熙戊子科举人,生有六子,登云为其第三子。江嗣仑在江西饶州府经营盐业,年老之时,在皖城经营期间,因经济拮据,遂将盐业交给长子江嘉谟打理。江嘉谟“力担家计,往服其劳”。江登云十六岁便到饶州府鄱阳县佐助其长兄业盐,很快有所起色,后来其长兄在扬州业鹾,从此商业兴盛。江登云虽身处商海,但却胸怀大志,于是在乾隆四年(1739)弃商从武,进入武庠,先后中乾隆丁卯乡试二十七名举人、戊辰会试二十五名进士、殿试二甲第六名,钦点御前侍卫,赏戴花翎,管理銮仪卫事。江登云仕途较为顺利,为官清廉,颇有政声,屡受提拔。初任湖北襄阳左营游击,署郧阳副将、均州参将,调湖南镇筸左营游击署沅州副将,升江西南安参将、袁临副将,累官至南赣(吉袁临宁)总兵。

  江登云为官三十载,晚年自言:“直内廷者八年,外任二十余载,位忝封疆,秩跻上品,天恩高厚,图报靡涯。”族侄江恂在为其撰写的传记中也称:“为国家宣力三十年,终老故土,完人也。”江登云虽然一生大半时间在官场,但笔耕不辍,著有《圣贤同归》《素壶便录》《爱山诗草》《修本堂集》《僚友良朋宴集》等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潜心搜集乡土文献,积数十年之功,“辑《橙阳散志》一书,为一村文献”。《橙阳散志》于乾隆四十年(1775)刊刻,江恂在为该志书所写的序文中评价说:“纪载之详,搜罗之广,考核之确,则他志所不逮。虽一家言,若徽郡诸大族,准此而家各为志,则合而成一邑一郡之志。”江登云热心于地方文化事业,积极参与《济阳江氏族谱》编纂,出力甚多。令人惋惜的是,他在该谱刊刻不久就病逝,未能将新出资料采入其编纂的《橙阳散志》中。

  (二)《橙阳散志》的编修

  江登云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开始编纂《橙阳散志》,至乾隆四十年(1775)成书,内容有十二卷。下面就该方志的结构及其体例、动态编修过程及相关问题作一论述。

  首先,来看体例结构。江登云《橙阳散志》的编修体例,大多因袭府县志的体例。该书中无论是舆地志、选举志、人物志、物植志、礼仪志、风俗志、舍宇志、营建志、艺文志、别志等“纲”的设置,还是“纲”下“条目”的设置,基本上是沿袭府县志的体例。对此,江登云在凡例中说:“《橙阳志》之作,原以备郡邑志之采,然不敢参郡邑志之席,署曰散志,所以别也。”值得注意的是,《橙阳散志》效仿府县志体例的同时,又结合江村的实际情况而加以变通,一些类目的设置也颇具新意。江登云说:“其中名目,悉准郡邑志,例间有创见,则以村志所应及也”。这些体例创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将府县志每篇首尾撰写的典故、咏欢语删减,只“惟鄙见所在,随类敷陈,以豁阅者之目”;二是将府县志中山川、胜景图删去,结合江村实际情况,绘制一幅村图,“以辨方隅”;三是府县一般都有“祥异”内容的设置,江登云认为江村“一村之祥异有限,自可从简”,没有设置“祥异”条目。

  其次,来看编修过程。江登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外地为官,却一直注重乡邦文献的收集、整理,尤其是对于江村的文献更是潜心搜集。早在乾隆癸酉(1753)年,以选贡入职内廷侍卫之时,江登云就抱定了编修江村乡镇志的志向。他和族侄江恂说:“每言欲辑为一书,贻吾族子孙,俾不忘祖德”。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江登云便“喜搜罗故实,采访遗轶”,为编修《橙阳散志》搜集资料。

  江登云《橙阳散志》的正式编纂,始于乾隆甲申(1764)年,成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历经十一年时间。关于该书的编修,江登云在凡例中言:

  一、《散志》作于甲申,迄乎乙未。其间颇费时日,盖村事繁琐,兼之远宦睽隔,诚恐罣漏,稿凡三易,所以慎之也。

  一、志中纪载,本就一己所知,间命长子绍莲采辑,聊存梗概。嗣经同里诸君雅意,遗闻故典,随时惠教,遂忘鄙陋,编辑成书,其中荒谬实多,尚冀博雅考证焉。

  由此可见,江登云在编纂这部书之时,其内容来源有二:一是“本就一己所知”,也就是自己所知、所见、所闻的内容;一是因长期在外为官,无法在村中搜集资料,故而委托其长子绍莲代为采辑,以便存其梗概,并就一些相关问题请教于村中有学识的族人。对此,江登云族叔江廷泰在乾隆四十年(1775),为该书撰写的跋文中亦称:“成进士后,历官三楚、豫章诸省,虽王事鞅掌,未尝一日忘故土,命其子梅宾搜罗编辑,增其缺略,织悉不遗,今则裒然成集,署曰《橙阳散志》。”有了这些资料积累后,江登云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先后三易其稿,历时十几年时间终于成书。

  江登云所编纂的《橙阳散志》于乾隆四十年(1775)正式刊刻出版。该书付梓之时,时任歙县县令的杨祈迪亲自为此书做序。他在序文中说:“余敬读一过,见其体裁,史笔也。分门别类,列图注说,志体也,名之曰散志,以别郡邑志,自居散野之名也。岩峦幽奇,人物倜傥,汇偏隅于寸眸,考订既真,凡邑志谬误者间亦指出”。可见,杨祈迪对该方志有着较高的评价。

  (三)修志标准

  在传统中国,修史对史学修养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才、识、学、德的基本素养。而《橙阳散志》编修者江登云就以史家的要求来编纂方志,在资料搜集与整理、史事考订等方面力求精准。江登云这些编纂方志的观念,在序跋、凡例等内容中都得到体现。

  关于人物志书写要求,江登云认为,“志惟人物宜严,诸传悉准掩棺论定之义,然有才行彰著,实不容掩者,或为特书,或从附录,非曰破格亦信,人所共信耳,阿私所好,则断不敢”。可见,其在书写人物传记之时,江登云十分严谨,具有史家的修养。不仅如此,在选举、人物书写的过程中,还仔细考订,对《歙县志》记载的错误之处,加以修正。现举数例如下:

  江汝刚,宋天圣庚午进士。有传。按:庚午系天圣八年,开化谱载甚详。旧邑志作天圣二年,误。公宦歙,非歙人也。《橙阳志》未可扳及,然开祥启族,实基一村科第之先,故冠之于首,以寓特书之意,橙阳科第,遂以次及焉。

  江同海,字观卿,桐城派,怀宁籍。顺治丁酉举人,辛丑进士,任襄阳县知县。《歙志》作庚子科,误。

  江位增,字允升,东涛曾孙,九江府照磨。邑志作汪姓,任长沙经历,误。

  江必名,字德甫,一鹤子,嘉定籍诸生。为董思白入室弟子,学殖宏富,作画入宋元人阃奥,迄今访求者,不惜重金购获。与从弟遥止,时称二难。见文学。前志误写秀水籍。

  江立佑继妻宋氏,早寡抚前室子岩龙成立,守节三十余年。上三名见《魏叔子文集》,皆成化、弘治时人,郡邑志载入国朝,误。

  江孟蛟妻许氏,家贫早寡,纺绩以给二孤。父病来依,割股救治。苦节四十余年,守令旌其节孝。新邑志作汪孟蛟,误。

  以上列出的江登云纠正歙县志记载错误之处,既有乡贯记载错误,又有姓氏记载错误,还有人物中举年代、生活朝代记载之误。这样的“纠错”之举,在该方志中还有很多,不再一一罗列。对于这样做的目的,江登云说:“橙阳选举人物,新邑志间有舛讹,悉从更正,并随款注释于下,以俟重修邑志呈改”。这些内容都体现出,江登云修志过程中,博览群书,考证严瑾,具有良好的史学修养。

  歙县县令杨祈迪称江登云所修之志有“史笔”的特征,江登云族叔则说其具有“良史”的素养。江登云的姻亲徐光文在为该书所撰序文中也称,府县志因采访难以尽行,造成质量不高,而江登云所编纂的“一乡之志”因深入采访,具有“史体”的特征,故而其编纂的志书不仅为“信书”,而且为“郡邑志”提供借鉴。歙县县令杨祈迪亦云,“统志之取资,必始一邑,而一邑又皆乡之统会,以是知观于乡,知之王道之易,非虚语也。得是书殆所云,非可以野史目之者”。杨祈迪将“一乡志”的编修与王道之论联系起来,足见《橙阳散志》的重要意义。

  江登云的族侄江恂在为该书撰写的序文中亦言:“嗣君绍莲出爱山所辑《橙阳散志》一书,盖即十数年来为予言者,义类悉仿郡邑志,而名之为散,不敢侪于郡邑也。纪载之详,搜罗之广,考核之确,则他志所不逮。虽一家言,若徽郡诸大族,准此而家各为志,则合而成一邑一郡之志。”对《橙阳散志》的取材之广、记载之详、考订之精,给予很高的评价。

二、江绍莲续编《橙阳散志》

  江绍莲(1738-?),字扆联,号梅宾,原字依濂,江登云长子,邑庠生。嘉庆辛未科会试,特赐国子监学正。嘉庆十五年(1810),采访儒行,徽州知府以江绍莲“成履恒以品端学富,详报备奏荐”。江绍莲在其父《橙阳散志》基础上,续编《橙阳散志》,内容有十五卷。除《橙阳散志》外,江绍莲还著有《梅宾诗草》《蟾扶文萃》《闻见闲言》《芸窗半稿》等诸书。下面就江绍莲与《橙阳散志》的续编进行论述。

  (一)体例结构

  《橙阳散志》是一部结构严密,体例完备的方志。江登云、江绍莲父子在数十年的编纂过程中,在沿袭徽州府县志结构、体例的基础上,又加以变通,新增一些条目,因而具有自身的特色。

  尽管江登云编纂的《橙阳散志》于乾隆四十年(1775)刊刻出版,但令人惋惜的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初九日病逝,而当时新修的《济阳江氏族谱》刚刊印不久,其中不少新资料,江登云未能增补到方志中。江绍莲继承父志,在其父编修版本的基础上,结合新出的典籍文献,博览群书,详加考订,续编散志,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嘉庆十四年(1809)刊刻出版,内容由原来的十二卷,扩充为十五卷,并新增《备志》一卷。为便于论述,现将两种版本目录内容列表:

  《橙阳散志》两版目录一览表

  需要指出的是,江绍莲续修散志期间,在结构安排方面沿袭其父原有内容的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所增补。例如,在人物志中不仅将“列女”单独成卷,且新增不少列女名录。又如,江登云在艺文志中将“序文”“诗歌”合为一卷,而江绍莲在续修之时,不仅将“序文”“诗歌”单独成卷,且“诗歌”的内容扩充为两卷,相比江登云所编纂版本而言,这些内容更为丰富。再如,在艺文志中,江绍莲将“碑记”内容分卷编修,不仅“记”单独成卷,而且其内容也新增一倍以上。上述这些新的调整,都是江绍莲在续修散志之时,根据新的资料,增加新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此外,江绍莲续编之时,还新增一些子目内容。如在卷二《选举志》中新增“恩褒”一条,主要目的是“以重旷典”。又如,在卷五《物植志》中新增“药材”、“颜料”两个类目。这样《橙阳散志》的类目,增加到“七十一目”。

  江绍莲续编《橙阳散志》最大的特色是新增《备志》一卷,将原来的“十纲”,增至“十一纲”。新增卷末《备志》有疆圉形势考、山脉水源考、建置沿革考、城郭乡隅考、风俗礼教考等五个篇章内容,这是从县域乃至府域的视角来叙述,具有超越江村一隅之乡镇志的特色。《备志》的史料价值甚高,近代徽州著名学者许承尧在其撰写的《歙事闲谭》一书中,大量抄录、节选《橙阳散志》内容,尤其是节录的《歙风俗礼教考》一篇,详细介绍歙县各乡风俗民情、商业经营、日常生活等内容,使得其史料价值备受关注,后来被学界广为征引。但学者在引用时,多是转引《歙事闲谭》,并未查阅《橙阳散志》原文,从而产生不少讹误。很多学者不仅将该篇作者张冠李戴,而且对该方志的版本缺乏认识。

  这些体例上的新变,都体现出江绍莲在续编该书之时,并非盲目沿袭府县志和其父江登云所定的体例,而是结合江村一隅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加以变通,并根据时代的发展,新增一些切合江村社会情况的类目,使得该方志的体例更为严谨,内容更为丰富。

  (二)续编过程

  早在江登云编修《橙阳散志》之时,江绍莲就参与不少资料搜集的工作。在其父病逝后,他又用三十几年时间,广泛搜集各种文献,尤其是利用新刊刻的《济阳江氏族谱》,增补该方志

  关于续修散志的情况,江绍莲在《续编引言》中说:“《橙阳散志》十有二卷,先子爱山公手辑书也,作于乾隆甲申,成于乙未,迄今上己巳,又历三十五载,里中英彦辈起,声华文物,视昔有加,思照款续编,……详审玩绎,广采见闻,旁征博雅,举志中己见者续之,未及者增之,有因时日孔迫,夙未详尽者,则采掇以补之,广为十有五卷,诸条目惟益恩褒,盖昔无今有者。余一遵原本,罔敢更易。……若夫村隶于邑,邑之疆圉形势、山脉水源、建置沿革、城郭乡隅、风俗礼教,实村之统会,有不可不知者,撰为五考,曰备志,厕于卷末,以备参证,非另开生面也。溯前夏竟今冬,早夜编辑,又得里中同志共相订正,三阅寒暑,书成。”由此可见,在江登云去世后,江绍莲广为搜罗新资料,续修散志,经过长期的积累,用数十年时间完成续修。

  续修散志完稿之际,江绍莲族叔江兰在序文中称:“族兄爱山公辑有《散志》十二卷,记载殊悉,顾自乾隆乙未迄今又三十余稔。吾村文物声华之盛,视昔有加,有宜编续者。去冬族侄依濂自里来扬州,适余协理河工,巡视南下,相聚于扬寓之泼墨轩中,握手论心,出《续修散志》一十五卷,又《备志》一卷,视余问序。盖就原志按款类增,举近今三十年事迹,胥备于册,而郡邑中之疆域形势、建置沿革、山脉水源、城郭乡隅、风俗礼教,并为详考焉……今阅《续志》益信,谊笃本源,情殷作述,固始终讲求根柢者,其才其志,有不可企及,则信今传后,有裨于村党良多,厥功懋哉!”对江绍莲续修散志有着较高的评价。

  (三)修志标准及史源问题

  江绍莲续编《橙阳散志》之时,也秉承其父的优良作风,用史家的标准来编纂志书。诚如上引江兰所言,江绍莲在续修过程中的确十分谨慎,对各种史事详加考订。仅以其新增的《备志》而言,在这五篇文章中,江绍莲征引的史料十分丰富,举凡正史、方志、文集、笔记等多达数十种,如《史记》《唐书》《梁书》《宋书》《徽郡志略》《新安志》《歙志》《萧山志》《元和郡县志》《嘉定县志》《文献通考》《方舆胜览》《水经注》《太平寰宇记》《山海经》《蔗畦外集》《素壶便录》《陔余丛考》等数十种资料。其史源来源广泛,考订精审,因而保证了其续修散志的质量。

  在续修之时,江绍莲擅于利用新出资料,尤其是新修的《济阳江氏族谱》,将艺文志的内容在原先基础上增加一倍以上。这些新增的内容集中在序文、碑、记等方面,如卷十一《艺文志文二》共有记文38篇,比江登云编纂的版本新增23篇,而这些新增的记文中就有多达16篇文章直接取材于新修的《济阳江氏族谱》。可见,江绍莲续修散志之时,在取材上十分重视参考新修的《济阳江氏族谱》。

  此外,江登云、江绍莲父子编修的《橙阳散志》一书的史料,也有一些来自歙县江村江氏族人的文集、笔记等典籍。如江东之《瑞阳阿集》、江天一《江止庵遗集》、江登云《素壶便录》、江恂《蔗畦外集》等。上述江绍莲新增的《备志》中就征引江登云《素壶便录》、江恂《蔗畦外集》数次。卷十一《艺文志文二》中也有几篇文章取材于如江东之《瑞阳阿集》、江天一《江止庵遗集》。这些文献是江氏族人的“族内之书”,搜集、阅读起来较为便利,自然成为江登云父子修志的备用之书了。

  综上所述,《橙阳散志》作为清代徽州一部乡镇志,由歙县江村的江登云、江绍莲父子两代人共同完成编纂。从乾隆十八年(1753),江登云开始萌发修志的思考,并开始搜集资料,到乾隆四十年(1775)该书首次刊刻,再到嘉庆十四年(1809)江绍莲完成续编,前后历时五十多年时间。至此,《橙阳散志》一书最终定型。一部乡镇志经过如此漫长的磨砺,其质量也由此可见一斑,因而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清】江登云、江绍莲 著,康健 校,《橙阳散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感觉不错,赞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
说吃嘛嘛香的人叫什么 “牙口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短的一句广告词,让全国观众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看起来憨厚善良、风趣幽默的李嘉存。准确地说,相声应该是李嘉存的专...
学篆刻怎么入门? 您好,分享几本我看过而且觉得不错的书,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篆刻艺术》 刘江 浙江美术出版社 2. 《篆刻五十讲》 吴颐人 上海书店出版社 3. 《...
推荐阅读
  • 研究甲骨文有何重要意义 2022-07-15
  • 行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2022-06-16
  • 我国书法中的魏碑体,其特点是什么? 2022-06-24
  • 我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进?有何优缺点 2022-07-19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