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纂修风云
《四库全书》作为清代汇集天下之书的大丛书,全部为手工抄写,抄写人员有3800人之多,仅最早抄成的文渊阁《四库全书》誊录者就有400人。为了纂修好这部规模巨大的丛书,清政府专门设立四库全书馆,设置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馆内设有总裁,总揽馆务;总裁之下有总阅官,总揽阅定各书之事;同时设有总纂官,总理编书之事;设总校官,总理校订之事;总校官下设分校官,分任校订之事,多由纂修官兼任。此外,还有提调、收掌、监造等官,分任提取图书、印刷、装订等事宜。总校官和分校官(详校官)每校对一册书籍,都要在书后副页填写头衔名,第一行是总校官,第二行是分校官(详校官),第三行是誊录。
这些总校官和分校官多为进士和举人出身,也有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博学多识的学者,如余集、邵晋涵、周永年、戴震等人“于古书原委亦能多识……调取来京,在分校上行走”。总校官将校订好之书交与总纂官,总纂官勘定后交总裁,总裁最终呈皇帝。一部书稿经过总校、复校、总裁阅等一系列程序后,才能进呈御览。若皇帝发现错误,即将复校、分校、誊录人员加倍记过,并将总裁交部察议。为了震慑编纂人员、增强他们的责任心,甚至规定重新抄写的经费也需总纂、总校赔偿。面对如此严苛的制度,能够担任总纂、总校的职务,须得学识、勇气俱佳的人物。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任命军机大臣于敏中为《四库全书》正总裁,任命纪晓岚、陆锡熊为《四库全书》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面对巨大的编纂压力,整个编纂团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即使一万个小心,也难免犯错。偏偏乾隆帝视《四库全书》为珍宝,经常翻开观赏,体味读书之乐,有一次随意翻检,发现李清所著《诸史同异录》一书中,竟然将清世祖福临与明崇祯皇帝相比,并说其“荒诞不经”,龙颜大怒,并推想其他错讹之处更应不少。于是,乾隆帝先后两次派陆锡熊去盛京(今沈阳)文溯阁查书。据记载,在第二次去盛京的途中,陆锡熊被冰雪困于山海关,因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客死异乡。
总校官陆费墀不仅负责校订文稿,还负责看管底本,于四库馆任上勤勤恳恳十七载,“辰入酉出,寒暑未尝稍懈……而实际任事最力”。抄成的《四库全书》被发现谬误后,陆费墀被责令赔偿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三阁抄书、纸张、木匣等费用,共计1万余两白银,后又被革职,郁郁而终,死后仍被抄没房产祖业。
为何皇帝对陆费墀如此穷追不舍?原来他是《四库全书》正总裁于敏中一手提拔起来的,于敏中后来卷入了严重的内监泄密事件,无辜的陆费墀也受到牵连,皇帝怀疑他偷取底本、巨额贪腐,于是让他一体赔偿修补经费。最终,陆费墀也因此家破人亡,这也成为图书编辑史上的一件奇闻。虽然他的冤屈最终得到了昭雪,但已是身后事了。
三人之中只有纪晓岚在总纂任上完成了任务,所谓“总纂其事”。当他看到曾经朝夕战斗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去,内心颇受煎熬。得知陆锡熊病逝在校书的途中后,纪晓岚写了一首长诗来哀悼他,其中有两句叙述两人在校订《四库全书》时的友情:“两心别有胶漆契,多年皆似金石坚。”想到自己的命运,纪晓岚不由地感叹:“徘徊不寐坐长叹,伊谁解识余辛酸?”感情真挚,柔肠百转。
纪晓岚在总纂官任上经营13年,从知天命之年到花甲老人,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十卷,还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生的荣耀和辉煌在此达到了顶点,最终成为备极荣宠的“国之大老”。但他的纂修之路也是险象环生。纪晓岚负责的《古文尚书疏证》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者”,被乾隆帝责问“何以并未删去”,还令其速“删改换篇”,并“自行赔写”。他数次前往承德文津阁校勘书籍,还被判与陆锡熊一同赔偿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三阁需撤换书籍之费用……能够在艰苦的纂修环境中坚持到最后,与纪晓岚坚定的信心有关。他在任总纂官之前,本已被流放新疆,被乾隆帝召回纂修《四库全书》之后,抱定戴罪立功之心,于四库馆内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十几年如一日。当然,能够长期从事繁重、枯燥的校书工作也与他本人聪敏诙谐的性格分不开。
关于乾隆与纪晓岚君臣最著名的传说就是“老头子”。《清稗类钞》中记载,盛夏的四库馆闷热难当,纪晓岚等人袒腹修书,乾隆突然驾到,纪晓岚躲闪不及,藏在了椅子底下,没想到皇帝坐了很久都没有离去,纪大学士忍耐不住问:“老头子走了么?”皇帝听后责问纪晓岚:“你怎么能如此称呼朕?”大学士急忙答:“皇上万寿无疆,此为老,顶天立地,为百姓之头,帝王以天为父,地为母,对天地来讲,就是子。”皇帝听后满意而去。纪晓岚去世后,谥号“文达”,所谓“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四库全书》的全部编纂工作终于完成了,七阁之书历数百年,今存者为文渊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津阁《四库全书》共三部半,校勘精良,至今仍然再版,在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今天,文津阁《四库全书》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被安放在库房中,那些依然清晰的墨迹,似乎还在默默诉说着抄书、校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