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三秦金文著录之大成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纂,张天恩先生担纲主编的《陕西金文集成》,共5卷16册,历时10年完成,最近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它的问世,为中国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古代史以及书法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青铜器铭文(亦称金文)的研究发端于汉代。据《汉书·祭祀志》记载,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县(今扶风县法门镇)出土尸臣鼎,京兆尹张敞对其铭文作了释读。随着青铜器铭文的出土,资料越来越多,到了宋代,就形成了专门研究古代钟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门学问,称为“金石学”。尤其是清代,考据学兴盛,出现了许多金文专家和著作。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青铜器铭文和帛书竹简的不断发现,青铜器和古文字研究蔚然成风,许多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教学或研究机构,有关金文的著作也不断出现,《陕西金文集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该书至少有3个显著特点。
其一,搜罗广泛,收录宏富。该书收录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铭文1973件。这是目前收录陕西金文资料最齐全、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
上世纪80年代,我曾经编著了《陕西金文汇编》,收录陕西境内历代出土和收藏的商周青铜器铭文1035件,在当时算是收录陕西金文最多的著作了。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新出土的金文资料非常多,诸如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芮国青铜器,宝鸡市渭滨区石鼓山周墓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以及省内其他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竟达800多件。《陕西金文集成》都把它们一并收录。
另外,该书还收录了秦汉(包括三国时期)青铜器铭文150多件。秦汉铭文过去多不著录,清代刘喜海的《长安获古编》仅收录24件,《陕西金文汇编》限于体例没有收录。其实,秦汉金文内容与商周金文有所不同,它主要记载着铜器的置放地、监造工官、制作工匠、铸造时地、重量容积等内容。这是研究秦汉历史、秦汉文化,秦汉郡县设置、离宫别馆、度量衡制以及冶铸业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管理制度,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秦汉金文的收录填补了过去陕西金文著录的缺憾。
其二,体例得当,利于科研。过去绝大多数金文著录,诸如《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金文总集》等只是收录金文拓本,并不著录其所在青铜器图像和铭文的释文,以及其他背景资料,致使研究者使用极不方便。《陕西金文集成》汲取了《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的优点,采用了既录金文拓本,又附器物图像,同时把相关的器物时代、出土时地、收藏单位、流传经过、著录书目、铭文释文等,一并罗列在一起,免去了使用者前后翻检,甚或再去查找其他书籍的麻烦。现代考古学讲求综合研究,金文研究也是一样,不能孤立进行,必须结合它所在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功能、工艺以及同出器物的组合关系,作以全面综合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时代判断和内容的诠释。《陕西金文集成》就满足了研究者的这一需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陕西金文集成》还采用了以地域和出土单位设计卷目,改变了以往金文著录是以器类为纲,以字数多少排列顺序的传统方式。
传统编排法好处是便于排版,节省版面,查找相同器类铭文方便,但是古代同一地域、同一族、同一人的器物往往分列几种器类、几个卷册,不便于研究者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对比分析。《陕西金文集成》采用按地域分卷分集,以出土单位(一座窖藏或一个墓葬)进行完整的金文资料排列,并采取逐组逐件说明,使之形成一部系统的有铭青铜器的考古报告集。特别是将历史上出土的、流散世界各地的金文资料,重新编排在一起,简要说明出土的时间、地点、环境和组合关系等,这对了解流散金文资料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提供了方便。
其三,全彩精印,图文并茂。《陕西金文集成》的铭文拓本绝大部分都是重新在原器上捶拓,照片也都重新拍摄,并增添了铭文照片和花纹局部特写,这样便于器形全图与局部特写、铭文拓本与铭文照片,两相对照,优劣互补,以便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正确的判断。
该书采用了全彩色制版印刷。版面精致,文字清晰。既是一部金文著录文献,也兼有青铜艺术图录的功能。虽然成本有所提高,但毕竟使得金文著录书籍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书不足的一点,就是正文和铭文释文的字体太小,年龄大的人阅读感到不便,有待今后改善。
总之,《陕西金文集成》是一部收录广泛,内容丰富,编排合理,印制精良的大型金文著录书籍。它是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古音韵、历史学、考古学,以及书法篆刻艺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极有价值的一部大型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