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
仅是史籍的话,现存的史籍中包括:《史记》、《资治通鉴》和《通志》等后世的通史,对先秦历史皆有记载。
先秦的史籍主要有:《尚书》、《礼记》、《春秋》(《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五家传:《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还有后世整理和编著的记载先秦史实的著作,如《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除史籍外,像《管子》、《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商君书》、《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中亦有不少史料记载。
还有《山海经》这类的地理典籍
传世文献有哪些?
传世文献: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简属牍帛书:简牍就是以前的用绳子将竹简串起来,帛就是布匹,都是用来写字的。
传世文献的价值是很高的,可促进古文献研究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古文学的研究。
《史记》、《左传》、《春秋》、《周礼》等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点文献。
《中庸》(战国)子思 《曾国藩家书》(清朝)曾国藩 《黄帝内经》(战国)佚名
大理三塔历史文献?
大理三塔即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
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