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古今涵义
时间:2022-11-15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存贮和表达人们思想的物质载体不同了,从金石、竹简、羊皮、丝帛、纸张发展到用感光介质和磁性介质,文字已不再是表达思想的唯一手段,图形、声频、视频等同样成为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重要手段。
因此,不能把文献仅仅看作我们习惯的纸质形式的信息载体。目前有关文献的较权威的定义主要有两个,一是《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DIS5127)的定义,“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另一个定义更为概括,“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这两个定义大体上能概括文献的特征,但“一切载体”比较笼统,有的载体是固态的、可见的,有的载体是动态的、不可见旦辅测恍爻喝诧桶超垃的,如声波、光波、电磁波。信息通道的概念被提出来后,载体就可以分为存储型和传播型。文献应属于存贮型的固态的载体,而不是同样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图文电话、语音信箱、电子邮件、网络等。所以应该把文献理解为“记录有人类精神信息的、且便于存贮或传递的人工固态附载物”。这里,强调的是那些在载体形式上便于保存和传递的纸质和非纸质的固态载体,而非瞬时信息的附载物或其它实物(文物、设备等,在功能上可存贮、积累、反复利用和传递,这二点限定可以帮助我们把文献置于实用的、可操作的范围内,否则,过份扩大它的概念外延只能给文献工作带来困难。
共 0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