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井的历史记载
时间:2022-10-21
浏览:
作者:笔墨纸砚网
1965年以来,配合北京市建设工程,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发掘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陶井120座。这些陶井分布在宣武区陶然亭、姚家井、北线阁街、琉璃厂等处。较密集的地方仍为宣武门至和平门一线,计发掘陶井55座。1972年,配合人防等工程,又先后在宣武区境内的中国图片社、药材公司、回民学校、印刷一厂、大华陶瓷厂、南椿树馆、汽车三厂、北京京剧院、卫生材料厂和椿树馆、韩家胡同等处,陆续发掘出一批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陶井,其形制与永定河引水工程中发掘的陶井相同。其中,在牛街北口的回民学校发掘陶井中,还出土了五铢钱和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铜钱。战国时期燕国都邑蓟城的地理位置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少。仅据《战国策・燕策一》所记,推断燕蓟城的位置约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而出土陶井的地区有陶然亭、南线阁街、北线阁街、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表明历史上这个地区的居民比较稠密。在这些地区出土的瓦当、陶井圈等。陶井圈做工精细,战国时的陶井圈节高27厘米―54.5 厘米,直径60.5厘米――63.5厘米。外壁印席纹和绳纹;内壁一般是素面,个别的印有席纹和绳纹。汉代陶井圈每节高20.5厘米―38.5厘米,直径68厘米―91厘米。外壁印粗、细绳纹;内壁印旋涡文、云纹,也有素面的,为研究和确定蓟城即位于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提供了佐证。
共 0 条评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