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须知是哪位作者写的?
蔡振绅
《德育故事》原名为《八德须知全集》,为民国初年湖州蔡振绅先生所编辑。分为初集、二集、三集、四集,每集有八卷,按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结集,共搜集了768则古人嘉言懿行之故事。
本书是对民国之前各种历史、文献、文化典籍中相关故事的搜集汇编,内容涉及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有关传统品德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每种品德之下,分别列举古代圣贤名士嘉言懿行典故,附以民国时期的白话解释,并配插根据故事内容所作的题诗图画。是对青少年和社会大众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一部优良读本。
杭州桑蚕养殖历史?
莫干山文献中如是咏蚕桑
蚕桑业,在江南经济中的作用无须赘言,武康多山区,并不是养蚕的最佳理想地,却能因地制宜,广植桑树,养起山蚕。武康旧志载,“邑西南饶竹木,东北富蚕桑”,“所事山蚕,蔼有豳俗之遗”。
明初重臣夏原吉《过武康》诗云,“湖州武康县,僻在群山中……蚕时户户箔”,箔是养蚕的器具,盖实录。自明洪武时期至嘉靖时期,武康县的种桑面积呈现不断增加态势。明嘉靖《武康县志》序作者陈琳认为武康是“浙西巨邑,丝纩之属,衣被海内”。明万历间武康知县王懋中客观指出“武康介山中,蚕桑之利不当(德)清之一”,为此这位知县身体力行倡导栽桑,且书立桑果园碑。至清嘉庆初,武康知县龚浚在老城隍庙西片桑果园旧址创建了武康县先蚕祠,祀嫘祖。
具体到莫干山地区。清初著名剧作家洪昇游至今莫干山镇东沈村,作《小桃源》诗云:“桑野朝如市,蚕家昼不喧。”清邑人蔡思铨《东沈村即事》诗亦云:“鸭绿浮新涨,鹅黄茁女桑。”东沈村中栽的是一种树小而条长的桑树。今莫干山镇劳岭村石颐寺自然村犹有人家栽桑,清乾隆《武康县志》载,“(石颐山)山腹两崖大石错互,函若唇齿,其中廓然,以容黄土山桑,烟火数家”。
太平天国时期江南蚕桑业遭受重创。吴昌硕《辛巳纪事》诗,“萧条三月罢蚕桑”,“不独惊烽见武康”。然就武康县而言,“蚕桑尤大利所归”,经历太平天国之乱后,从业者众。“诗农”张庭学从莫干山前站三桥埠至武康县城,作《游三桥埠即之武康》诗,沿途所见仍是“桑麻绿映门”。
湖州有几千年的历史?
你好 5000多年啦 谢谢 祝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