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文献最早的来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中孔子关于“礼”的一段谈话。孔子认为,夏礼和殷礼,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零星资料流传于世。
夏、殷的后裔国杞和宋,关于其祖先的文字记载又很缺乏。而有关周礼的文字记载相当丰富,所谓“郁郁乎文哉”,所以他崇尚周礼,即“吾从周”。孔子原话是,“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则能徵之矣。”
对这段话中的“文献”,宋代朱熹解释道:“文,典籍也;献,贤也。”典籍,即有关国家典章制度的书册和文籍。贤,指通古博今、熟知掌故、见多识广的人。
元代马端临作《文献通考》,第一次用文献两字作书名,并在自序中对“文”和“献”作了解释,界定了“文”是对古代经史资料的引用,“献”是重臣宿儒关于政事学术的言论。
文献的三个基本特征?
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
所谓文献最早是指历史典籍,后来又泛指社会中记载信息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把利用各类物质载体所记录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文字、图表、数字、符号、音频、视频等知识信息资料统称为文献。
任何文献都必须具备三个特性:第一,必须有知识内容的表现。第二,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物质载体。第三,必须有人类的记录行为。
文献的名词解释?
文献(document)是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等,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