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圣王羲之醉酒之作《兰亭集序》反而成为了千古绝唱的第一行书?
是因为雅集之后,在无拘无来的状况下写的。
蔡邕的《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所谓“散怀抱”,就是不要“迫于事”而写,要“任情恣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很随便。是一种很放松状态。
王羲之在游玩结来后写《兰亭序时,很符合蔡邕所说的“散怀抱”那种状态,所以写的就很自然,无意之中就把平日己有的水平发挥得很好了。
据说他酒醒后又写了好多遍都没有超过头一次写的。这用写字必须散怀抱的道理来解释,也非常合适:他想,写头一遍时,我酒还没完全醒,我根本没有认真、正规的去写,顶多算个草稿而已。我现在正式地来写,一定要超过它。这样有了超过前作的想法,心中就不清静了,有杂会了。这就没有完全做到“散怀抱”。后来写的,还不如先前的草稿。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羲之书法水平本来就高超,写《兰亭序》时因符合上了散怀抱的状态而临时发挥又好,所以成了不朽之作。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书圣王羲之醉酒(微醉状态)之作《兰亭序》只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王羲之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二是王羲之有深厚的书法功底。王羲之《兰亭序》已被编入《古文观止》。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已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酒饮微醉止,花看半开时。王羲之在书《兰亭序》时,是在微醉状态下即兴而书的,并不是在大醉状态下而书。微醉和大醉这两个概念一定要厘清楚。
王羲之微醉后作的《兰亭序》只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不仅仅是体现在书法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文学价值上。虽然是一篇序言,在一定程度上却体现了王羲之的思想观点、志向和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古人认为,“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就是对王羲之《兰亭序》的客观评价。
关于《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成就,这是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们共同追捧的,更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大家仔细想想,连唐太宗李世民都看重并推崇的书法作品,又有几人不认可呢?
综合以上所说,王羲之《兰亭序》成为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喝,是必然的!
需要反思的是,当代书法家多如牛毛,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写出像王羲之《兰亭序》那样的文章和书法作品呢?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