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没有基本界定和范本?
书法是有标准的,但是,这个标准需要我们到魏晋书法里寻找。
书法从宋迷失到现在,弄得书法人越来越迷茫,大家似乎都不能明确如何写才是书法的正确方向?有的说回归魏晋,我也是这么说,有的喜欢寻出处依靠名家,有的似乎是恣肆磅礴,实际是乱涂乱画,自以为是!
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书法的归宿。有人会问,你提倡碎发回归魏晋,怎么又说回归魏晋也不是书法的归宿呢?我说的回归魏晋意图是从书法的源头找回书法的真谛,只有找回书法的真谛,我们才能不依附于某一朝代,或某些前贤去写书法,书法是在一个特定的审美范围内,恣肆汪洋,随情发挥的艺术,也只有这样才是艺术的发展方向!所以,我说的回归魏晋不是赵孟頫式的回归,而是,寻回根本,然后从根本上去释放全部艺术空间,从根本上不依附某一大师或宗师的书法艺术。
我是以二王为宗师,但是,我也不想以二王为永远的宗师,追寻二王是为了寻求真谛,说句不礼教的话,是跟随二王是为了摆脱二王!
我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书法的真谛!
所有能够定量的标准化的东西,都不是艺术。但是,任何一门艺术都存在着一种大众化的逻辑认同。不够具体、说不清楚,但却客观存在。按照历史观与唯物论,书法艺术上不封顶,“今不如古”确实没有疑议,但这个“今与古”,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书法艺术始终是运动变化的,后人怎么评价看待古人与今人的书法?遥远的未来书法艺术将会是何种模样,谁都不清楚,今人所有的判断都只是一种猜测。另一方面,再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也无法囊括全部的书法艺术。因此,书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体系,也没有范本。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书法艺术的方向支撑,基于历史经验,基于相邻时代的审美惯性,这个惯性就是大众化了的逻辑认同。能够改变这种审美惯性的,就是开宗立派的宗师。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年来,历史经验与审美逻辑总体保持了一脉相承,王羲之的书法,唐朝人说他好,宋朝人说他好,社会历史发展至今,人们仍然说他好。比如说晋人行书,唐楷,因造诣极高被赋予了法度的精神,或被世人认为是书法的范本。实质上,这个法度也是一种经验和习惯,并非固若神明牢不可破。
王右军行书
书法艺术的标准化,实质上涉及到全面的书法观。于今意义上的书法研究,往往走入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就是指被古人书,凡是古人的都是对的,好的,不容置疑不可超越的,今天的书法研究就应该全盘学习古人,能学多少是多少。第二个极端就是割裂艺术惯性,另立山头另搞一套。比如,吼书,乱书,射书,即形形色色披着“现代书法”外衣的书法新象。显然,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书法艺术的母体仍在于传统。所有的创新都应是基于传统书法基础之上的拓展与延伸,既不能泥食于古,更不能数典忘宗,继往方能开来。
由此,书法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范本虽不存在,但历史的传统的书法艺术珍品,体现着书法家高超的书法造诣与艺术水准,是值得去重点临摹揣悟的。书法虽然没有标准化的艺术体系,但是千百年来经典流传的好作品,可以给我们提供书法艺术的风度风情风貌,也是值得去认真领略的。
张旭草书
抱庸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