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到底是筋骨力道重要还是血肉形态重要?
唐代书法家徐浩《书法论》说过:初学之际,先立筋骨。筋骨不立,肉何附?″。好比雕塑家泥塑人物作品一样,先用木条、铁丝扎好作骨架,然后补泥作肉,这是一个先后顺序。
有的书法教材强调初学楷书,先学欧楷求骨力,再学肥厚的颜体也是这个道理。
赵子固《论书》中语:人知兰亭韵致,取其映带,以为态度,不知态度者,书法之余也,骨格者,书法之祖也。未正骨格,先尚态度,几何不舍本而逐末耶?″。
他说的大意是:初学书法,先求其骨力,以沉着为本,再求形质而后谈意趣。不然本末倒置。
不同时期,人们审美观有所不同,初唐尚瘦,开元后尚肥,但无论是以瘦为美还是以肥为美。都要有力度之美,这一点是不变的。
要写出力量感,用力不必太刻意,要灵活、轻松.自然。
启功先生说: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量感。″
(上图为唐代大书法家徐浩楷书《不空和尚碑》局部。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谢谢小悟,让我们一起来谈谈书法中那些事。
那么,在书法中,到底是筋骨力道重要还是血肉形态重要呢?既然我们把它比喻成了筋骨、血肉,那不就是血肉相承,筋骨相连了,这有道理吗?从阴阳五行来说,这每一个文字,它也有像人体一样,存在形体,也有筋、脉、肉、皮毛、骨组成。当然,五行学说的主要释义就是以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这是古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在其运动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孤立的,各不相关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 所以书法中也不乏这样的制约关系,没有筋骨力道,没有血肉形态,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否则就会生克乘辱肢弱荣枯,而使每一个字显的同样的无精、气、神了。
【众友的关注点评,就是我在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到老不死】